王俊生:借鑒美國智庫經驗推進高端智庫建設並加強外宣建設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俊生 | 時間:2019-12-20 | 責編:申罡

(中國網記者李曉曼)2019年12月17日,“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周邊戰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出席本次論壇並就相關議題撰寫論文,以下是他撰寫的論文。

美國智庫在世界各國智庫的排名中名列前茅。十八大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智庫工作,美國智庫運作模式中的有效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同時,隨著中國持續發展,外界有關中國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等質疑的聲音也有增大之勢。利用智庫推進包括對外宣傳在內的國家軟實力建設也是美國智庫慣用的手段。本發言稿是結合筆者在美國著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從事了為期半年的智庫研究工作而寫作而成的。

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智庫建設,但影響力和美國智庫差距明顯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智庫建設做出重要指示,高度重視智庫工作。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諮詢制度”。2015年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目標是“重點建設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高端智庫”。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組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共有25家機構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2018年1月30日,目前最具權威性的全球智庫排名報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TTCSP)研究編寫的《全球智庫報告2017》對外發佈,中國擁有智庫512家,位列世界第二智庫大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等7家中國智庫上榜全球頂級智庫百強榜單。但與此同時,在全球前十名智庫排名中,中國沒有一家上榜。而美國有5家智庫榜上有名。其他五家中,除了巴西的瓦加斯基金會,其他四家也都是西方國家。那麼,西方國家的智庫、尤其是美國的智庫為什麼有這麼強大的影響力?

二、隨著中國發展,“中國謎題論”越來越凸顯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的發展,外界對中國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與此同時,也會發現問題遠比答案多,“中國迷題論”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突出的現象。伴隨“中國迷題論”的往往是中國誤解論、甚至是妖魔化。其一,曲解中國的政策。1、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霸權;2、認為中國正在輸出政治模式與中國方案;3、認為中國正在改變二戰後形成的國際機制。

其二,將中國“臉譜化”,對華不友好情緒涉及到普通中國人。美國一改過去只批評其他國家政府不輕易批評普通民眾的做法,2018年2月13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雷伊公開將中國留學生稱為“威脅”,稱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可能暗地裏為中國政府蒐集情報,這近乎對中國在美留學生的詆毀和歧視。在華盛頓的智庫與輿論界的觀點中,正在將中國塑造成“另類”國家。

其三,美國各界對華意見逐漸合流,和中國合作的聲音降低。不少非常資深的中國問題專家在公開場合也越來越用質疑的眼光看待中國。美國權威中國問題專家的這種疑問更多反應出美國國內知識界與精英界對華政策上的轉向。批評中國有成為美國“政治正確”的傾向。

三、美國智庫的運作模式及其經驗

(一)活動舉辦規格高而且比較開放

美國智庫活動比較多。以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為例,每個月舉辦平均多達15場公開活動。美國智庫舉辦活動的規格也比較高。一些政要在很多智庫研討會上都能遇見到,在這裡還能經常看到一些國外政要的影子。

美國智庫的開放程度也非常高。一方面,高度重視網站建設,並及時發佈資訊。另一方面,學術活動的開放性。對這些感興趣的學術活動,一般只需要不到1分鐘左右時間的註冊即可參加。

這些特點一方面擴大了其影響力,美國高官的演講往往能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另一方面讓智庫研究人員能較好的了解美國政府的政策。開放性也擴大了美國軟實力和其政策的可信度。

(二)美國智庫的財政來源廣泛

財政預算是美國智庫的生存之基。其一,是某些國家和單位固定的撥款,這是美國智庫財政來源的大頭。一旦這些捐助單位有需要,那麼這些智庫就要通過舉辦活動、媒體輿論、或者私人渠道聯繫政府等來幫助這些國家實現其目標。從這個層面來看,美國智庫就不僅僅是研究機構,兼有非常明顯的遊説集團功能。固定捐款的對象還有一個大的來源就是美國國內相關單位以及一些訪問學者來源的國家或者地區;其二,是課題組拉來的經費支援;其三,還有一些國外機構支援的臨時舉辦的活動。

(三)課題模式與人員組成

美國智庫不需要長篇論文,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影響政府,為此其産品有:發佈戰略報告、廣泛接受媒體採訪、通過個人關係影響政府。

美國智庫的人員組成有幾個特點:其一,骨幹工作人員多有政府工作的經歷,這源於美國政府和智庫之間的“旋轉門”現象;其二,人員五湖四海,大量借助“外腦”。人員大概能分為四類。1、常駐研究人員;2、非常駐研究人員;3、行政人員;4、訪問學者。這四類中第一類是單位的核心層,但也是人數最少的一層。訪問學者的數量也很多。筆者在美國工作期間,所在的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亞太項目10個人,訪問學者佔到6位。

這樣的人員組成有兩個好處。一是美國智庫通過這些訪問學者建立起的關係,可以促進加強和對象國的交流互動;二是在智庫的日常運作中借用這些訪問學者的智慧。

(四)美國智庫的實習生制度

美國智庫裏行政人員裏80%是由實習生完成的。實習生制度成為美國智庫強大影響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美國智庫而言,實習生的貢獻有:其一,承擔會議組織與聯絡的工作;其二,給研究人員當學術助手的工作,比如蒐集資料等;其三,其他行政工作,比如市場推廣、宣傳等。

美國智庫基本上不用考慮給實習生提供費用的問題,這是美國智庫既能保持行政效率與科研效率、又能節約成本的一個方式。在管理上,美國智庫對實習生的管理主要是項目制。由於項目有長有短,所以招生實習生的時間長短就比較彈性,根據項目的需求招聘。

四、對我建設智庫的相關建議

綜上可見,其一,在定位上,不同於美國智庫的影響政府,中國智庫主要是“建言獻策”,服務於政府;其二,中國智庫的目標不僅是影響政策,還有學術研究、引導輿論的功能,不少智庫還兼有培養學生的功能。

美國智庫的有些優點值得借鑒。其一,要增加智庫活動的開放性,特別是網站建設;同時,只要不涉秘的活動應該儘量對社會開放。還可以學習美國智庫廣泛借助外腦、吸收大量的訪問學者的經驗,大量引進我們所需要的高品質的國外訪問學者。

其二,增加學術活動的時效性。建議智庫的網站不僅應開闢專門的區域把專家的相關評論及時上網,而且一旦出了重要事情相關智庫也應第一時間積極組織專家進行研討,引導輿論走向。

其三,邀請政府官員與智庫的交流互動。鼓勵越來越多的退休高官到智庫工作,還應當多請現任的官員到智庫講解有關政策。雖然“旋轉門”短期內難以做到,但要積極和其他部門建立合作機制,建立兼職、挂職、借調等機制。

其四,建立實習生制度。科研效率低下是制約我國智庫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中重要原因是科研人員的行政化。科研人員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處理財務報銷、出訪手續等。在編制財政都有限情況下,實行實習生制度將能有效彌補我國智庫的這一“短板”。

五、對我加強外宣的相關啟示

美國智庫建設對我外宣也有一定借鑒意義。其一,利用智庫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介紹中國。由於標榜學術獨立與學術自由,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把自己的宣傳寓于西方國家易於接受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反之,如果就是開一個情況介紹會,那麼西方國家不僅不會接受,反而會心生反感,即使正確的客觀的東西,他們也會帶著有色眼鏡刻意曲解。比如在中國召開兩會之後,我們也完全可以由中國某一個智庫牽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類似于“兩會後的中國與中美關係”的學術研討會。在這些會議上,先由我們相關部門的領導介紹中國兩會的情況,然後再由中外學者進行討論。這種效果遠遠不是僅僅派個代表團進行講解所能比擬的。

其二,鼓勵中國智庫、中國學者多走出來講解“中國故事”。中國學者在美國智庫裏工作或者訪學的鳳毛麟角,幾乎是個位數。常常看到的一個比較奇怪的情況就是來自多個國家討論中國的會議上,卻聽不到中國學者的聲音。這就要求在制度上要進一步靈活化,鼓勵學者多出來進行交流。不少部門以及學者本人在交流時還存在擔心説錯話的情況。在這方面應該鼓勵智庫與學者多説話,應該有一套寬鬆的激勵機制。

其三,在推進智庫建設的財政來源上,中國應適時成立一個類似于中國財團的非政府機構。西方國家在標榜社會獨立的情況下,如果包括智庫在內的相關社會團體是由政府資助,那麼其獨立性先天就會受到質疑,其觀點也會被輕易的視為是政府宣傳的産物。西方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紛紛成立相關財團。比如美國有富布萊特項目、南韓有南韓財團項目、日本由日本財團項目、德國有阿登納基金會項目等。對中國而言,由於沒有這樣的機構,我們的很多智庫由中國財政部直接撥款,美國先入為主就認為我們的研究不客觀,是在做宣傳。同時,2017年以來在美國熱炒的對中國學生聯合會的指責,其中一個主要的依據就是中國學生聯合會受到中國大使館的資助,以及對孔子學院的指責也是如此,認為是中國政府在資助。

其四,還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全球化時代,自身在國外的形象歸根結底是本國在國外的折射。要加強國內的宣傳引導,乃至一定程度的管控。國內近幾年有些著名學者動輒“中國領導世界”、“中國已經完全趕超美國”在西方引起了非常不好的效果。這實際上也是西方國家歪曲誤解對華戰略意圖的原因之一。

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光明日報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智庫理論與實踐》雜誌社聯合承辦。國內知名智庫學者、社會賢達及媒體界500多位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網智庫中國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專題報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