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記者李曉曼)2019年12月17日,“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9”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機構與智庫評價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胡薇出席論壇,並在研討“新時代的中國智庫國際話語權”議題時,發表以下觀點。
推動智庫對外傳播和國際化的建設,首先從內容到形式,從方法到渠道,必須要兼修並重,把內容作為根本,同時還要有技術支撐及管理創新做保障。從中國目前整體智庫情況來看,還要根據智庫自身定位,不同研究領域等有針對性的選擇適當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議題,針對傳播對象去選擇傳播方式和渠道。針對這些問題有幾點淺顯思考:
第一,議題的設置。不僅要提高議題設置的能力,同時還要客觀評估議題設置的效果,也就是後期的追蹤和評估,根據評估再去不斷完善和改進。
在很多國際交流方面,我們現在更多是一種防禦姿態,針對國際社會對於我國情況和政策的誤解進行解釋性的東西比較多,國際輿論的鬥爭上需要防禦和進攻相結合,在後者上,我們不能在外宣過程中去一味宣傳成就和政策,還應該針對世界經濟和政治形勢的發展提出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並引導相關話題的討論走向對我方有利的發展方向上。這個過程中,獲得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援,也需要智庫對於國際局勢、輿論情緒發展有較高的眼光和把控度,以合適的方式在合適的時間提出合適的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共鳴。
第二,在智庫的觀點和活動之間要加強協同和配合。有一些重要的議題,我國智庫對外發聲往往是碎片化和偶發性的,一方面具備了國際話語的機構和學者數量不足,另一方面智庫之間的配合意識和協同機制不夠,因為很多常規性議題無法依靠相關政府進行發聲,應該在智庫和學者之間形成一種自組織,在國際交流中形成聯動,自覺相互去支援。在學者和智庫之間相互推廣,構建傳播的社交圈來放大中國智庫的聲音。
第三,培養國際人才。
第四,加強立體化的自媒體傳播體系,要重視新媒體的發聲,營造一個更好的媒體宣傳力度。
第五,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要在具體管理機制上不斷進行創新,針對智庫在開展國際交流和合作環境中提供適度流程,進而保證智庫人員在參與重要國際會議和活動時做到不缺席和不遲到。
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光明日報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網、《智庫理論與實踐》雜誌社聯合承辦。國內知名智庫學者、社會賢達及媒體界500多位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新時代的中國思想與世界變局。中國網智庫中國對本次論壇進行了專題報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