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記者 蔣新宇)11月3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2020)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國務院參事、當代經濟學基金會理事長夏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球,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衍等重量級嘉賓出席論壇。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金碚出席論壇,以下是他在論壇上的發言。
金碚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
結合報告的內容,我的基本判斷是當前的經濟增長呈下行趨勢,正如劉元春教授所言,其中最重要的是週期性因素,趨勢性因素也在發揮作用。
經濟的下行趨勢已在學界達成共識。那麼當前經濟下行的性質和原因是什麼?中國經濟下行與中國整體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錯位。從各國經驗來看,一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都會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但以往發達國家經濟下行的時候,每人平均GDP都處於2萬-3萬美元,而中國現階段是每人平均GDP不足1萬元。
經濟下行是正常現象,因為在人類歷史上,增長才是非常規的。在工業化,或者説工業革命前,人類發展幾千年的過程中,經濟都是低增長的,增長率都不超過1%。工業化過程中經濟的高增長是人類經濟發展的非常規現象,當這個階段過去之後,到目前為止,各個國家也是毫無例外的出現經濟下行。1%-2%的增速是常態,而3%則是超常發揮,比如美國,如果有3%的增長就已經表現足夠優異。那麼當前的問題在於,我國的經濟發展處於什麼態勢呢?我們工業化是已經完成了還是要繼續工業化呢?如果我們判斷工業化已經完成了,3%-4%就很合意了,而如果工業化還沒完成,5%、6%的增速仍然是必要的。
在學界的廣泛討論中,有時會強調錨定經濟增長目標很重要,“發展是硬道理”,或者説“增長就是硬道理”,而隨著時間演進,有的觀點又認為經濟增長不是最重要的,增速下滑一點兒也沒關係。可高增長真的不重要嗎?當增速低於6.5%,大家還是會有點緊張,因為增速下滑還是會帶來一些問題。
我認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有些地區已經進入了工業化後期,或者説後工業化時期,差不多已經越過了每人平均GDP2-3萬美元的門檻。分區域來看,中國最發達的地區已經每人平均GDP超過2萬美元,進入了後工業化時期,經濟增長呈現邊際放緩的趨勢,是符合發展規律的;但我國中西部腹地,每人平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還在工業化進程中,完全由力量實現比較高的增長。
擴大改革開放的順序是從一般製造業到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製造業,再往後就會觸及基礎設施,如地鐵等領域。在中美談判的過程中,我們表達了逐漸開放金融業的立場,而從前我們認為金融業是不能開放的,這在觀念上是重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個領域的開放也是指日可待的。儘管存在利益上的阻力,但開放會帶來經濟增長的動力,改革也會穩步推進。經濟下行的趨勢會使我們繼續釋放減稅紅利、改善營商環境等等。這種客觀上的阻力對於觀念轉變是有利的。
我的判斷是,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們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全球範圍內的許多國家也都也遇到了工業化的障礙,沿海地區、沿海國家經濟增長極的功能也相應弱化,因此,必須出現新的經濟增長極,而新的經濟增長極就在歐亞大陸腹地。“一帶一路”是很重要的,只有在這樣的經濟腹地實現工業化,全球才能維持工業化態勢下的經濟增長。
總體而言,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還是持樂觀態度的。如果我們不能保持5%或6%的經濟增長,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改革開放的深度不夠。只要加強市場力量,通過改革降低市場運作的各種成本,有步驟、有秩序地擴大開放,在當前每人平均收入1萬美元的階段,中國經濟是沒有理由呈現不可持續的下行態勢的。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中國經濟在2020-2022年間會有較好的發展態勢。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創立於200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依託經濟學一級學科排名全國第一的人大經濟學院的優秀研究力量,同時誠邀知名研究機構的宏觀經濟學家,聚焦中國宏觀經濟動態和前沿性重大經濟問題研究。
論壇作為人大常設的高端學術及知名品牌活動平臺,由人大副校長劉元春,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及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領銜,定期發佈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每年四期;論壇亦定期舉辦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發佈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中國網作為論壇的戰略合作媒體,中國網《中國圓桌》欄目定期對論壇進行專題報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