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29日訊(記者 時暢)28日,由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五屆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對話會在武漢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副主席拉吉夫·庫瑪爾,湖北省省委副書記、省長王曉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印度駐華大使唐勇勝分別作總結發言。湖北省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黃楚平出席開幕式。會議圍繞“全球經濟展望、中印宏觀經濟、多邊貿易體制”、“高品質發展與科技創新”、“中印經貿合作:進展與前景”三大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本次對話會上發表了以下觀點。
劉尚希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高品質發展是中國提出的重要戰略方向,也是中國發展階段的轉換,即從高速度增長階段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深刻理解和認識高品質發展的內涵,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高品質發展的反面定義
高品質發展可以從正反兩面來進行定義,包括宏觀、微觀、經濟、社會等不同的維度。然而,從正面定義高品質發展往往較為困難,不如從反面來理解,即什麼不是高品質發展。通過反面定義,理出不屬於高品質發展的內容,並努力改變這些方面,從而促進高品質發展。從歷史教訓和全球發展經驗來看,至少有三點不屬於高品質發展:
其一,低技術含量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的41年,中國在經濟增長方面的成就是世界矚目的,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從經濟短缺達到了相對豐裕。但是,巨大的經濟體量並不能説明中國的發展品質很高。過去一個時期,中國的産業發展基本上靠引進消化國外的技術和工藝,産品附加值處於中低檔的位置,高附加值的産品、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的佔比較低。從全球看,中國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雖然,從一些具體的例子來看,比如通信、高鐵、航太等方面,中國的技術水準並不低,但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仍然偏低。
其二,少數人富裕的發展。單從技術指標、技術水準來看,中國各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社會財富若是越來越被少數人佔有,貧富差距擴大,這樣的發展不能算高品質發展。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倡導的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方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改革開放至今41年,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但先富帶後富還正在努力之中。當前中國正在實施脫貧攻堅戰略,到2020年徹底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也無需諱言,中國的基尼系數並不低,社會貧富差距還很大。就此而言,目前中國的發展也還不能算高品質發展。
其三,與環境不友好的發展。如果發展的負外部化程度很高,帶來了大量的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即使物質生活水準有了極大地提高,人們能夠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空氣品質下降,生態環境惡化,這也不能説是高品質發展。中國正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空氣、水體、垃圾處理等方面得到明顯改善。但整體來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從理論上分析,低技術含量的發展、少數人富裕的發展以及環境不友好的發展都不能算高品質發展。也可以説,這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三個陷阱,放眼世界,不少國家都落入到這三個發展陷阱當中而難以自拔。一些發展中國家一直處於低技術含量的發展狀態,長期貧窮。發達國家實現了高技術含量的發展,但貧富差距擴大的現實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嚴峻挑戰。工業化國家幾乎都經歷了與環境不友好的發展階段,實現了一國之內的與環境友好的發展。但從全球來看,問題並未真正解決,只是把污染、垃圾在全球範圍內進行轉移。從這點來觀察,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世界各國共同行動,相互協調配合,單一地現實一個國家發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中國在過去短缺的時代,我們更多考慮的和需要解決的是“有”和“無”的問題,追求經濟增長的高速度,而不在乎技術含量的高低。同時,貧富差距問題、環境污染問題在當時也未充分顯出來,自然也不會得到足夠的重視。而現在中國進入了一個産品相對充裕的發展新階段,環境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愈發變得嚴重和突出,這使發展的風險增大,亟需防範化解。中國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若再一味地追求增長速度,已經不可能實現,轉向高品質發展才是正確的戰略選擇,才能避免落入發展的陷阱。
二、高品質發展的基本路徑選擇
有了正確的發展方向之後,路徑的選擇就成為決定的因素。中國的發展經驗表明,改革開放,通過市場機制調動廣大民眾的積極性是實現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今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則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擺脫依靠資源投入的增長方式,把創新擺在首位,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作用,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短期看,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措施來激勵創新,如對企業研發行為的稅收激勵和補貼激勵。從長期看,依靠創新實現高品質發展,有兩個因素是決定性的:人力資本和公共服務。
物質資源是有限的,而創新是無限的。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後勁,潛在經濟增長率和全要素生産率都蘊含在人力資本之中。內生增長理論表明,知識和技術是實現內涵式發展的關鍵要素。而知識和技術,要靠人去掌握它才有價值。中國過去40多年快速發展,與人力資本密不可分,主要是指勞動力的數量,我們通過人口的數量紅利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而現在人口老齡化到來,人口的數量紅利已經消失,要繼續發展,只能靠人口的品質紅利,也就是要靠高品質人力資本。而高品質的人力資本積累,離不開高品質的健康服務體系、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口、家庭自由遷徙的保障體系。這三大體系的建設無疑要靠一系列的結構性改革來推動,這其中離不開高品質的公共服務。例如,國民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每人平均學歷水準的不斷提高,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準備了大量的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勞動力。中國能成為世界工廠,與此直接相關。但從整體上來看,中國人力資本的積累與高品質發展的要求還不太匹配。例如,各地方紛紛推出各種優惠政策來爭搶高端人才,説明中國人才依然短缺。中低檔專業技術人才,如技工也較為缺乏,製造業企業普遍遇到招工難,招技術工人更難。與之相反,一些大學畢業生卻找不到工作,存在就業難的問題。這説明,中國目前的人力資本積累與發展的需要還不匹配。
支撐創新的人力資本是通過消費形成的。從經濟學常識就可以得知,投資形成物質資本,是增長的重要源泉。但經濟學卻忽略了另一個常識,那就是消費形成人力資本。傳統的發展經濟學總是強調物質資本積累的重要性,進而強調儲蓄的重要性,節省消費開支,增加儲蓄被視為一種美德。而在經濟學的視野中,消費僅僅被視為需求。無論是宏觀經濟學,還是微觀經濟學,消費都是被視為短期變數,當成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和推銷産品的市場。把消費僅僅理解為需求,這顯然是一種短期的、靜態的分析,其局限性在於沒把物質生産生産過程和人口、勞動力的社會生産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假設經濟體系是獨立於社會體系之外的。從經濟體系來看,生産是創造財富,而消費是消耗財富。從經濟學來看,生産無疑比消費更重要,對財富的追求也凸顯了生産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消費。而從社會體系來觀察,消費並非是財富的消耗,而是轉化,形成了人力資本,但卻在經濟統計中消失不見了。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至今的理論分析並未與消費直接關聯起來,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主要靠專家學者的估算。其實,人力資本理論仍是一個故事,並未真正融入到主流的經濟分析當中。基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可以對消費的人力資本化進行解釋。生産指的是進行物質資料轉化的過程,包括生産和再生産的過程,而與此對應的,人口和勞動力的生産和再生産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消費的過程。反過來看,消費的過程就是人口、勞動力生産和再生産的過程,也就是人力資本積累的過程。這也是人自身發展的過程。把經濟體系嵌入到社會體系當中來觀察認識,對消費的認識也就完全不同了。樹立消費形成人力資本這個新觀念是時候了。有了這個新觀念,消費與浪費就可以明確區分開來,基於人力資本的消費觀就像雪亮的探照燈,使人們對消費的認識更深遠更清晰,從根本上矯正基於短期需求的消費觀所導致的不良社會後果和公共政策盲區。
公共服務的基本功能不是短期公共福利,而是積累人力資本。消費形成人力資本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個人、家庭的重視和努力;二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教育、培訓、醫療、防疫、環境等。換句話説,人力資本積累是通過私人消費和公共消費的協同作用來實現的。長期以來,我們對公共服務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把公共服務視為公共福利。一旦從福利的角度來理解,公共服務就演變為一種純粹的消費。消費等同於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僅僅剩下一個“需求”的含義。其實,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也就是實現公共消費,進而形成人力資本。換句話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其實就是通過公共消費形成人力資本的積累。社會消費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私人消費,如家庭、個人的消費,另一部分是公共消費,這是靠公共服務來實現的,或者説是公共服務消費的簡稱。而人力資本正是靠上述兩種類型的消費形成和積累的。公共服務消費不但直接形成人力資本,而且還能促進私人消費,加快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為創新提供了基礎和前提,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可持續的內在動力。
三、促進高品質發展的財稅政策
在促進高品質發展方面,財稅政策不會自發地發揮作用。如何運用財稅政策,世界各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要發揮財稅政策更有效的、更大的作用,必須跳出財稅政策運用的路徑依賴,包括實踐經驗的路徑依賴和理論邏輯的路徑依賴。這就需要反思和總結現有的財稅政策實踐和理論,從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要求來思考。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裡簡要地談一些看法。
(一)財稅政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於當下的中國來説,應在拓展未來發展空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主流經濟學的視野中,財稅政策是逆週期的需求管理政策,與貨幣政策相配合,通過擴張或緊縮來調節社會總需求,達到實現宏觀經濟穩定的政策目標。這是當前流行的討論財稅政策的基本邏輯框架。這是基於既定的發展空間來討論財稅政策的穩定作用。
其實,財稅政策不僅在穩定經濟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促進高品質發展方面,財稅政策具有顯著的優勢。這體現在戰術和戰略兩個層面,財稅政策既可以作為戰術政策,同時也可以作為戰略政策來促進高品質發展。財稅政策在戰術層面發揮的作用主要是激勵創新和調節分配,是針對現有的經濟社會主體和現有的分配狀況而言的,激發創新潛力和緩解分配結果上的差距。這類戰術層面的財稅政策不改變趨勢,也是基於既定的發展空間來發揮財稅政策的促增長作用。
財稅政策在戰略層面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為創業創新和機會公平奠定基礎,是針對未來發展空間而言的,構建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新基礎、新條件。這類戰略層面的財稅政策是有助於改變發展趨勢的,可以避免發展的路徑依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和經濟結構的升級,構建新的發展空間。從是否改變趨勢這個意義上分析,財稅政策也可分為既定發展空間的財稅政策和拓展發展空間的財稅政策。
從世界範圍來看,由於受到現有經濟理論的束縛,財稅政策主要局限于反週期和促進短期增長,而在拓展未來發展空間方面的財稅政策運用不多。這在中國也不例外。這反映出現有基於經濟系統自身均衡的研究無法為未來發展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撐。正因為這一點,作者在本文中關於財稅政策的討論主要基於戰略層面,這更加切合高品質發展的內涵和要求。
(二)更快和更平等積累人力資本是拓展未來發展空間的基礎和條件。
從前面討論的什麼不是高品質發展來看,拓展未來發展空間,關鍵在人的能動性作用,在於人力資本積累及其是否平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單靠個人、家庭進行人力資本積累,其過程往往較為緩慢,且容易形成比較大的社會差距。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很容易使經濟發展掉入低技術含量的發展陷阱。而人力資本積累的不平等,導致社會群體之間的能力差距加大,這是經濟不平等的起點,同樣很容易使經濟發展掉入少數人富裕的發展陷阱。
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導致機會的不公平,是消費不平等造成的。高收入人群可以多消費,進行更多的人力資本投資,但低收入的個人和家庭可能難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支出和教育支出,社會的人力資本積累就會極不平等。如果完全遵循市場經濟的邏輯,收入多的多消費,收入少的少消費,那麼,收入與消費的代際迴圈傳遞,窮的就會越窮,而且窮人也會越來越多。若出現這種趨勢,發展的進程就會受阻,未來發展空間就會越來越窄,發展不可持續。如何減少消費的不平等,應成為財稅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要避免人力資本積累過程中市場經濟邏輯向社會領域延伸,就需要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的作用。人力資本的積累通過公共服務,或者説公共消費得到保障,這樣就能避免人力資本積累差距的進一步擴大,避免絕對貧困的代際傳遞。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促進人力資本積累的基本平等,是防範發展不可持續風險的最有效途徑,也是政府有效發揮作用的主要方式。這既能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避免經濟動能衰減的風險,也能促進社會平等和經濟平等,防範化解社會兩極化的風險。
(三)財稅政策的重心應轉到促進消費的平等化上來。
對於貧富差距的問題,常用的解決思路是立足於收入的平等化,即從收入流量入手,限高補低,即通過稅收調節,縮小收入差距,並通過轉移支付,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縮小基尼系數。這種思路形成了比較普遍的看法,相當流行,並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有很大局限性。財稅政策若只是圍繞“結果公平”來發揮作用,經濟發展的激勵機制就會受到抑制,人人努力的局面就難以形成,發展可能停滯。
其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最重要的不是結果的公平,而是機會的公平,即人力資本積累的差距不能太大。如果在基本的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差距很大,就會導致絕對貧困。從本質上來看,貧困是能力的貧困,貧富差距的大小實際上取決於能力的鴻溝,能力的鴻溝就是人力資本積累差距的大小,而人力資本積累差距的大小取決於消費差距的大小。
顯然,人力資本積累主要依靠個人、家庭的消費是不夠的,還要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費來支撐,從而使社會的人力資本積累水準更高,機會更加公平。這樣,人人參與、人人努力就有了條件,就會形成有內生動力的人人共用機制。稅收調節、轉移支付是“授人以魚”,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短期有效,容易産生社會幻覺,但不能扭轉長期趨勢,而且會造成效率與公平的衝突。只有轉到起點的公平、機會的公平,通過消費縮小人力資本的差距上來,“授人以漁”才能真正防範化解發展動力不足、少數人富起來這種低品質發展所導致的公共風險,才能實現效率與公平的融合。
人力資本的積累又為創新和技術進步提供良好條件,這樣一來又可以解決發展的技術含量偏低的問題,促進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發展。依靠創新,環境友好的發展實際上也能夠得以實現。這樣,高品質發展也就有了保障。
四、總結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現階段的戰略方向,也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財稅政策促進高品質發展,需要財稅政策轉型,跳出基於既定的發展空間來制定財稅政策的傳統思路。
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拓展發展空間。這需要人力資本的積累及其平等化,而市場經濟內生邏輯衍生出來的人力資本積累不足、不平等的問題,是隱匿的發展風險,這就需要通過發揮財稅政策的作用來解決,事先加以防範。
我們要轉變對公共服務或者説公共消費的認識,它不單是公共需要和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而且是形成“人人參與、人人努力、人人共用”發展模式,實現社會公平和經濟效率融合的最有效方式。通過提升公共服務水準、擴大公共消費不僅能擴大短期需求,穩定短期增長,更重要的是能拓展發展空間。積累人力資本,增加經濟發展的新要素,同時促進機會公平,縮小能力鴻溝,發展方式與環境更加友好,財稅政策促進高品質發展也就不會陷於空談。
財稅政策以促進消費的平等化為著力點,通過人力資本積累來拓展發展空間,實際上以機制化的方式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也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夯實了基礎。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