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9年10月)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
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楊瑞龍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諸建芳,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恒等專家學者出席本次論壇。近百位來自媒體界、學術界、企業界的聽眾前來聽會。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于春海代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課題組發佈了《內部結構分化和外部風險增加的中國宏觀經濟》的報告。
報告指出,2019年前三季度,面臨內部結構調整和矛盾釋放、外部世界經濟和貿易下行、國際貿易環境不確定性提升以及中美經貿摩擦增加等不利因素,我國經濟較為平穩的增長,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
一、在整體經濟實現平穩增長的同時,産業結構延續著不斷優化的趨勢,就業形勢基本穩定;
二、凈外需增長有效地緩解了內需下行壓力,內需結構延續著過去的升級趨勢;
三、消費價格指數重回“3時代”,但全面的通脹壓力並不存在;
四、全球貿易的整體低迷凸顯了我國對外貿易總體平穩和穩中提質的良好發展態勢;
五、産品和服務貿易順差迅速擴大,國際儲備穩中有升,整體國際收支狀況良好;
六、企業景氣出現改善跡象,顯示出我國經濟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邊際改善。
更值得關注的是宏觀經濟下行期中出現了諸多結構分化跡象:製造業和服務業分化加劇,製造業和服務業內部的結構升級趨勢放緩;總需求增長對凈外需的依賴性重新上升;消費新增長點和新動能的增速出現更大幅度下滑;高新技術産品和機電産品的對外貿易增速更大幅度下滑;再次出現了“衰退型順差擴張”現象;在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狀況下,局部地區和局部行業的就業風險加大。
世界經濟不僅面臨短期週期調整問題,還面臨長期結構性調整,各種問題和風險將會集中爆發:世界經濟同步下滑,國際貿易全面萎縮;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供給約束強化;多維度利益競爭下政策摩擦趨於長期化和複雜化;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和風險上升;美國對外貿易政策趨於保守化和極端化的風險。
基於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內部結構分化和外部風險增加的局面,報告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一、加大逆週期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力度;
二、積極開展雙邊、區域和次多邊層面的合作和政策協調;
三、積極參與和有效推進基於規則的國際貿易投資體系的完善和發展。
論壇第二單元,參會嘉賓圍繞以下三大熱點話題發表精彩觀點及討論:
一、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及明年經濟走勢的預測
毛振華針對今後的政策選擇做出了分析,提出今後政策選擇要基於“雙底線”原則,即“防風險,穩增長”;諸建芳指出,四季度由於基數效應的存在,GDP增速能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但明年全年完成6%的增長目標仍面臨著較大的挑戰;羅志恒認為,經濟下行承壓,今年四季度“破6”的概率比較大,明年GDP基本邁入“5時代”。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未來走向和應對措施
毛振華提出,貿易摩擦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所採取的第一步。從美國精英階層的角度來看,中美關係的終極模式是冷戰模式,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全方位的矛盾和鬥爭,雙方關係的全面脫鉤。為換取有利於我國長遠發展的時間,我國也要在不喪失國家核心利益的情況下理性讓步,以換取更大的國家利益。諸建芳指出,從短期來看,中美雙方對貿易摩擦的緩和都有一定的訴求。從中長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不會因為短期第一階段達成協定,就解決根本矛盾。羅志恒認為,目前第13輪達成的協議只是暫時的緩和,並不意味著中美貿易摩擦結束。中美貿易摩擦只是中美貿易全方面博弈的體現而已,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持續到未來40-50年的過程,直到中美貿易在國際治理體系之中實現新的平衡,中國的應對策略真正的還是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三、貨幣政策的選擇與政策空間
毛振華提出,在堅持穩增長、防風險雙底線思維的情況下,在經濟仍然存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在具體的政策選擇上,尤其需要避免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的超調。諸建芳指出,貨幣政策的選擇仍應是穩健中性,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羅志恒認為,貨幣政策仍應以穩健為主基調,但仍要關注貨幣政策的實質性內容。
最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通過對目前我國經濟回落的性質、主要矛盾做出梳理,指出中國經濟的下滑不僅是內部因素導致,而且受到全球經濟普遍面臨的下行壓力的影響。基於此,劉元春認為,政策制定要有國際化眼光,不能只關注內部因素。針對全球經濟普遍面臨的下行壓力局勢,他提出以下應對措施:首先,要運用好匯率政策工具,其次,要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讓降息為財政政策進一步釋放空間,形成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雙管齊下,聯動見效的新路徑。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