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恒:我們的判斷是GDP邁入“5時代”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蔣新宇 | 時間:2019-10-23 | 責編:

(中國網記者 蔣新宇)10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9年10月份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在京舉行。恒大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恒受邀參加論壇。以下觀點整理自羅志恒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2019年10月)上的發言。


近年來,當前經濟增速波動越來越小,經濟結構在緩慢調整,但政策變化比較快,都增加了經濟形勢預判的難度。針對當前的經濟形勢,我們的判斷和基本結論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通貨緊縮加劇,總需求不足,GDP邁入“5時代”。


至於經濟下行背後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在過去改革開放40年中,GDP平均增速9.5%,主要的原因是宏觀上改革開放,即市場化改革和全球開放,微觀主體上企業家精神崛起,一是民營企業家精神,二是地方政府的企業家精神。另一方面,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各個國家實行“反危機”措施,我國的宏觀杠桿率節節攀升,很快使我國走出了金融危機,但現在加杠桿率的能力也在弱化。


關於未來的應對措施,短期和中期各有側重。短期來看,要加強逆週期調節,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方面,減稅降費今年將達到2萬億的規模,力度不亞於美國,但是企業的獲得感不強。


從總量來看,如果經濟要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十年GDP翻一番,仍要寄希望於基建。基建發力可能要求2020年突破兩個3萬億,一是公共財政赤字要突破3萬億,即公共赤字率突破3%,二是專項債規模要突破3萬億。只有達到這兩個3萬億,基建在2020年才有可能真正實現發力。


貨幣政策方面,剔除豬價上漲因素,核心CPI、非食品CPI下行,PPI降幅幅度持續拉大。這樣的政策空間之下,我們研究的結論和國發院發佈的《報告》觀點基本一致,我們贊同降準降息的政策導向。


關於中美貿易摩擦,第一,目前第十三輪達成的協議只是暫時的緩和,並不意味著中美貿易摩擦結束。中美貿易摩擦只是中美貿易全方面博弈的體現而已,中美貿易摩擦可能持續到未來40-50年的過程,直到中美貿易在國際治理體系之中實現新的平衡。現在來看,中美貿易摩擦這次初步達成第一階段的協議,更多的是中美之間互有訴求,中國方面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要相對比較穩定的外部環境。美國特朗普本身面臨彈劾壓力,美歐貿易摩擦升級狀態,國內經濟也在往下走的狀態等等。所以,美國有需求,中國也有需求,目前達成協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第二,“中美貿易摩擦”已經不能涵蓋當前的形勢,而是金融戰、軍事戰、科技戰、國際輿論戰全面的較量和博弈。中美之間為什麼會發生一場持續一年多的摩擦?中國GDP已經相當於美國的2/3。在新經濟領域,中國獨角獸佔全球的28%,美國是佔48%。美國也深深感覺到來自中國經濟領域的威脅。中美之間這場摩擦持續的時間將非常漫長。


中美貿易摩擦有四個層次。第一是貿易層面,美國方面要削減貿易逆差,這一需求較好解決,我們只需增加進口,包括農産品從以前的170億增加到400-500億美元等;第二個在於結構性改革層面,矛盾焦點在於國有企業補貼、市場準入等,這個矛盾也比較好解決,這正是我們要推動改革的方向;第三是意識形態的衝突;第四是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美貿易摩擦在第一和第二個層次上還比較好解決,如果演化到第三第四層次,也就是意識形態衝突,美國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美之間就將是40-50年鬥爭的狀況。


比較歷史上的貿易摩擦,這次中美貿易摩擦更接近美日貿易戰,從産業貿易戰打到金融戰。未來中國應該怎麼辦,真正的還是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宏觀層面,應對方案還是推動改革開放,減稅降費,放開市場準入,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貨幣政策方面,貨幣政策仍應堅持結構性寬鬆的主基調,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要打通寬貨幣到寬信用的渠道。現在根據M2減去GDP增速的數據來看,當前貨幣環境基本上還是處於比較穩健的狀態,而不是大水漫灌。價格來看,如果用加權平均貸款利率減去PPI,總體實際利率是上升的,而現在經濟面臨的關鍵形勢是總需求不足,而不是需求過度旺盛導致CPI的上漲。既然總需求不足,實際利率上行,同時當前貨幣環境是比較穩健的,從這些角度來看,未來應該還是有寬鬆的空間。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研究力量,同時廣羅其他知名研究機構的宏觀經濟專家,集中從事並支援中國宏觀經濟動態研究和前沿性重大經濟問題研究,定期發佈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中國網作為論壇的戰略合作媒體,中國網《中國圓桌》欄目定期對論壇進行專題特別報道。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