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軍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
(中國網記者 韓雅潔)8月16日,在中國網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傳播實踐中的方法論”圓桌論壇上,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楊宇軍在談及如何做好國際傳播時,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傳播是一項具有專業性的工作,做新聞應從傳統的謹言慎行轉為擅言慎行,從而爭取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楊宇軍表示,對外傳播和對內傳播雖然受眾不同,但目標存在契合點,都是希望國際受眾和國內受眾客觀全面的認識中國、認識世界、認識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在傳播中,國際和國內受眾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語言、風俗等各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在國際和國內傳播中都應全面、客觀的提供資訊,不應帶有過度的主觀偏向,這樣才能讓大家對中國、對世界得出一個比較全面準確的結論。所以我們在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的時候,既要介紹中國取得的進步和成就,也不要避諱不足和短處。同樣,向國內公眾介紹世界的時候,既要講西方國家的優勢,也要講他們存在的矛盾和缺點。受眾才會看到很平衡的報道資訊,從而避免得出一個有偏差的結論。
楊宇軍指出,在傳播中,應樹立主動提供資訊和主動傳播資訊的意識,使傳播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華為能夠在美國政府這麼猛烈的壓制之下立於不敗之地,正是由於它後期的開放、透明、主動向國際社會提供資訊,向國內受眾提供資訊。
向國內受眾介紹國際的一些熱點,包括一些涉華問題,也應更加主動。“有相當一部分公眾會有一種判斷,覺得被刪除的資訊就是這個事件的真相。簡單的刪除不僅不能把謊言刪掉,反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替謊言背書。”楊宇軍如是説道,“我並不反對資訊過濾,按照法律要求,該有的資訊過濾必須要有。國外也進行資訊過濾,只是各國的法律要求不同,從而採取的方式方法不同。”從政府管理部門到各個媒體,都要樹立主動積極的意識,使傳播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楊宇軍認為,全媒體時代,每一個傳播者同時也是被傳播者,不能簡單的注重傳播方式,關鍵是要考慮最終的傳播效果。“在傳統媒體時代,作為發言人,我就是一個傳播者。現在到了全媒體時代,我在跟大家溝通交流的同時,我的傳播方式、傳播時的表現、言談舉止等也在公眾的關注之下,所以每一個傳播者同時也是一個被傳播者。”
“我們過去講謹言慎行,‘謹言’對我們新聞人不適合,不能不敢講,我覺得要改一個字,叫做‘擅言慎行’。”楊宇軍説,發言人也好、媒體記者也好,要積極發聲、主動發聲,但行動上還需謹慎,要符合法律法規、政策,特別是符合傳播規律,爭取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最後,楊宇軍表示,政府部門和媒體還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提供資訊,形成主動傳播的意識,防止在一些事件上陷入輿論被動。(責任編輯 蔣新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