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一帶一路”建設既要抗干擾 也需糾偏差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韓雅潔 | 時間:2019-05-14 | 責編:李曉曼

中國網5月14日訊 (記者 韓雅潔)“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五年多來,已經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並獲得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與地區的認可和積極參與,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一個平臺。近日,《“一帶一路”建設進展第三方評估報告(2013-2018年)》(以下簡稱《報告》)正式出版發行。可以説,這是一份對“一帶一路”建設進展的“體檢報告”。

作為《報告》評估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所長特別助理、“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劉衛東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了當今世界發展的形勢和潮流,為世界各國應對全球性挑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將“絲路精神”與經濟全球化理唸有機結合,是開創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嘗試。當然,“一帶一路”建設也是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開放、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內在需求。

劉衛東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發表的主旨演講,指明瞭“一帶一路”建設高品質發展的方向,吹響了“一帶一路”建設高品質發展的號角。

他認為,高品質就是精謹細膩的“工筆畫”,是“好上加好,越來越好”,一定是動態的、發展的。而如何科學評估“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進展,實事求是地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是推動其走深走實、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基礎。

因此,根據有關部門的委託,在“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研究”先導專項的支援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劉衛東研究團隊聯合國內知名專家,組織開展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年成效的第三方評估工作,為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報告》從重點工作領域(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經貿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空間進展與拓展、國內影響、國際影響、保障機制等方面,對2013-2018年“一帶一路”建設進展進行了綜合評估。評估報告認為,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實現了“開門紅”,夯實了基礎,打開了局面,具有廣闊光明的前景,但同時也需要逐步探索更加有效的具體建設模式和方法,畫好“工筆畫”。

劉衛東指出,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總體上全面實現了近期目標,一些領域的進展超出預期。特別是,它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倡議,合作空間遠遠超出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已開花結果。它正在改善國際關係,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發展。

同時,“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中國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主要平臺,對中國的國際貿易發展和“穩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對於縮小中國地區差距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有顯著增長;國內各省區市借助“一帶一路”建設明顯改善了對外開放平臺。

然而,“一帶一路”取得巨大進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寫意”與“工筆”不夠協調,實際工作與建設原則有脫節,“面”與“點”之間的關係有待理順,“軟”與“硬”之間有待平衡等。特別是,市場機制和商業規則有待強化;“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在項目層面沒有完全到位;個別項目過大、操之過急;人文交流推進力度和協同性不夠。

劉衛東認為,今後幾年可能是“一帶一路”建設最具挑戰性的時期,既要抗干擾,也需糾偏差。他建議,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的力度,切實貫徹“穩中求進”大方針,妥善處理“點”與“面”的關係,加快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優先推進“軟連通”、打造軟實力,積極推進“對唱”變“合唱”,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

最後,劉衛東表示,“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工程。這幅歷史畫卷將在世界格局的不斷變化之中,以及在各種力量的碰撞和各種矛盾的解決中逐步展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才能正確認識其建設進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