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智慧城市建設切莫一哄而上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鮑南 | 時間:2019-05-09 | 責編:于京一

某研究機構日前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已啟動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一半都在中國。但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情況普遍存在。不少受訪者表示,在生活中並沒有感受到技術對城市治理水準的提升,辦個事依然還是“跑斷腿”。一邊是項目推進的如火如荼,一邊是市民感受差強人意,問題究竟出在哪?

眼下,資訊技術正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快速來到我們身邊。所謂“智慧”,指的是依託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對城市的運作管理、服務方式進行改進,以實現城市治理的智慧化。可現實卻是,許多城市雖然出臺了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但除少數先行先試的城市以外,大都是搭建一套“城市監測平臺”了事。“應用程式滿屏,遠端抄水錶卻還沒實現”“查個資訊,還要強行綁定手機號、銀行卡”“部門之間條塊分割,無法真正形成互聯互通、數據共用、業務協同,反而造成‘資訊孤島’”……實踐過程中的種種問題提醒我們,建好這一“給城市裝大腦”的工程,更加需要治理智慧。

智慧城市建設,既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理念問題,關鍵看能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高科技可以為發現“痛點”提供助力,但解決“痛點”還需要城市管理者親力親為、真心付出。現在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之所以讓人“獲得感”不強,很大程度就在於管理者圖其表,而忽視其裏,過多地追求硬體設施上的“有”,而忽視了軟體服務上的“優”。城市治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不僅是説治理觸角要伸向百姓生活的最細微處,更是在説,治理方案能夠對接到群眾最現實的想法訴求。概而言之,資訊技術只是手段,服務群眾才是目的,本末倒置便陷入“心為物役”了。高科技只圖有而不圖用,同樣是一種“懶政”思維,這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尤當避免。

從決策層面來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謀定而後動。比如,在建設前,有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是否能起到便民高效的作用?在建設時,是堅持問題導向,還是為建設而建設?在投入使用後,如果群眾使用體驗不佳,能否及時進行調整完善?只有回答好這些問題,才不會讓智慧城市建設陷入一哄而上的盲目之中。筆者所在的城市,統一推廣12345市民服務熱線,整合多部門資訊資源,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務APP,受到好評。而統一數據的背後,是打破數據分割、打破利益格局的改革,是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務水準的努力。

今天的中國,城市化仍在深度推進,保障城市平穩運作,構建城市治理體系,塑造良好城市文明,都需要讓城市更加智慧。但技術能發揮幾成功效永遠掌握在使用者手中,各地政府應當做好頂層設計,把老百姓的獲得感時刻放在心上,才能讓技術紅利惠及居民生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