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9日訊 (記者 蔣新宇)4月27日下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期間,中國網智庫中國舉辦“攜手共建高品質的‘一帶一路’”圓桌論壇。中共中央黨校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建奇參加此次論壇研討。他從國際金融投資便利化、人民幣國際化與“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中共中央黨校世界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陳建奇
中國為“一帶一路”搭建了多個資金融通平臺
陳建奇在發言中首先強調了資金融通對“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性。他表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資金融通是最重要的一環。政策溝通,政策對接以後就要進行政策的實施與落地,這就需要一定的資金供給;另外,貿易的發展與資金的融通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帶一路”目前參與了大型基礎設施建設,諸如修路搭橋,其根本也是需要資金的支撐。
陳建奇介紹説,自2013年以來,中國就對“一帶一路”建設中搭建資金治理平臺高度重視。中國發起並同一些國家合作建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旨在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援,促進經濟合作。2014年中國設立了絲路基金,更是利用中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援“一帶一路”建設。
陳建奇在談到“一帶一路”資金平臺時指出,亞投行主要是提供貸款,絲路基金主要是提供股權投資。另外,中國還與其他國家金融機構一同搭建混合型金融平臺,構建多邊或雙邊區域性的金融機制,支撐“一帶一路”的發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同其他全球和區域多邊開發銀行相互補充。目前,“一帶一路”的整個資金治理機制已基本成型。
“一帶一路”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人民幣國際化
陳建奇認為“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不能求短期回報,因為“一帶一路”核心聚焦于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具有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成本高的特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水準參差不齊,地緣政治複雜,農業佔比較高,基礎設施缺乏。因此,“一帶一路”建設項目不能求短期回報,應該以中長期視角來看待。現在全球的熱錢有幾十萬億美元,而世界上基礎設施投資就有幾十萬億美元的缺口,把熱錢變成投資,創造投融資的模式非常關鍵。
陳建奇指出,中國通過基礎設施的投資,搭建了“六廊”、“六路”、“六港”等基礎設施使一些國家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可以增加這些國家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出口,包括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現在的投入未來可能在較長的週期後形成有效回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差異性也比較大,首先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政府需要提供比較好的營商環境。另外,尤其是開發第三方市場,要強調多邊參與,尤其是像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的投資銀行等等一系列多邊機構共同參與。這個過程中,也須要把控好長遠投資帶來的金融風險。
政府投資一般會基於長遠考慮,企業投資大部分比較注重短期效益,兩者就會形成一種矛盾。陳建奇認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政府投資應發揮杠桿作用,撬動並引導企業與私人投資,政府應發揮好開發性金融作用,以政府資金引導投資方向,撬動民間資本、私人資本廣泛參與重大項目。通過整個經濟往來的正常化,引入市場化的機制,為項目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撐,以保證債務與資金融通的可持續性,讓各方參與者都從“一帶一路”建設中獲益。
陳建奇説,隨著“一帶一路”的進一步深化發展,相關國家企業的聯繫將更加緊密,形成穩定的國際環境,一個運作完善的貨幣體系會非常重要。同時,經貿合作與投資合作也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來維持資金、外匯、匯率波動,其根本取決於人民幣未來能否通過“一帶一路”實現國際化。
陳建奇表示,人民幣一旦實現了國際化,中國可以通過央行的一些政策,來更好地惠及沿線國家的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很多是缺資金、缺技術的發展中國家,人民幣國際化取得較大進展,將會更好地防範這些國家的外債風險。未來,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支付貨幣、儲備貨幣,將使“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借債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責任編輯 白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