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叢培影:“一帶一路”是推動國際合作的中國方案

來源:中國網 | 作者:韓雅潔 | 時間:2019-04-29 | 責編:白石

中國網4月29日訊 (記者 韓雅潔)4月27日下午,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期間,中國網智庫中國舉辦“攜手共建高品質的‘一帶一路’”圓桌論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帶一路”研究院副秘書長叢培影應邀參加此次圓桌研討。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一帶一路”研究院副秘書長  叢培影


叢培影在發言中表示,第二屆高峰論壇主要對“一帶一路”做了一個新的界定,即新空間、新平臺、新實踐、新共用,表明瞭繼續推進全球化進程的“中國立場”,使“一帶一路”從“大寫意”走向“工筆畫”的階段,也就是從框架性設計進入到精準設計的階段。

叢培影認為,進入新階段是一個繼續探索和釋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重新思考“一帶一路”對國際合作的理論和實踐到底有哪些新的貢獻。

“一帶一路”倡議補充了國際合作理論

從國際關係理論角度出發,叢培影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很好地補充了國際合作理論。他説,信任是國際合作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需要進行機制的構建。而“一帶一路”正在進行機制化建設,將進一步促進國際合作。

叢培影舉例説明瞭研究合作需要理解兩個概念,一個是相對利益,一個是絕對利益。談利益講的是相對利益,談合作講的更多得是絕對利益。以分蛋糕為例,一是蛋糕做大後,分配並不均等,你可以分得多,這就是絕對利益。二是雖然蛋糕可能做大,但所分配的份額不同,認為你分到的多是不均等,這就是相對利益。

在整體經濟向上發展的趨勢之下,國際合作更關注絕對利益。然而,在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下降中,國際合作更關注相對利益,所以出現了保護主義、逆全球化趨勢,從而在全球化向前發展的同時,有了區域化趨勢。區域化相比全球化來説,是半封閉的,對待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並不相同,從而區域化與全球化之間會産生衝突和矛盾。

叢培影表示,在區域化過程中,通過國家間的戰略對接,可以避免産生衝突和矛盾。“一帶一路”倡議在提出時特別強調,要與相關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機制,實現戰略對接,所以,“一帶一路”倡議在已有機制之間架設起了橋梁,是對國際合作理論的補充,從而進一步推動全球化進程。

“一帶一路”是推動國際合作的中國方案

叢培影表示,“一帶一路”對發展中國家的切身關注,推動了國際秩序向著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這是“一帶一路”對國際合作最大的貢獻。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具備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是發展的重要方面。從中國的發展經驗來看,道路、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助力擴大對外開放,而這恰恰是發展中國家所欠缺的方面。然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高、見效慢、産出率低,所以在國際合作當中,發達國家並不願意對發展中國家進行這方面投資。而“一帶一路”提出了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將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切實收益,這份“中國方案”是對國際合作理論實踐的巨大貢獻。

在研究國際合作理論中,西方學者認為合作並不一定能夠使各方收益增多,尤其是在分配不均等的時候,不斷合作反而會加劇不平等。國際社會中,雖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合作,但分配不均帶來的差異和不均衡變得越來越大。“一帶一路”正好補足了這方面的缺陷,這是也是對國際理論合作實踐方面的貢獻。

叢培影認為,“一帶一路”提出文明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的借鑒,將推進國際合作的長遠發展。

民族和宗教之間的問題是當今世界社會當中産生矛盾的根源。“一帶一路”涉及範圍非常廣,涉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一帶一路”倡導在文明之間實現交流、包容互鑒,這是加強不同地區、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更深層次合作的基礎,將推進民間的交流往來,從而加強國家和民族之間的信任,更深層次的推進國際合作。

“一帶一路”是一個非常大的合作框架,進入新階段是一個探索和釋疑的過程,不僅要應對前一階段在框架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還要解決精耕細作過程中的新問題。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會不斷的釋疑,從而會打消外界對中國的疑慮,這也是未來“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方面。(責任編輯 白石)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