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海 南京師範大學商學院教授
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三省一市合作發展進入新階段,有助於突破過去基於各自區域利益的行政束縛,彼此的溢出與虹吸效應更為顯然,這使得江蘇經濟高品質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有所變化。為此,建議江蘇立足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坐標係,加強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加強與長三角區城深度合作發展的目標銜接和行動協調,在擔當國家戰略重任中實現高品質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
全面推進和加強與上海市的深度合作。強化上海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龍頭意識。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輻射帶動了江蘇後來的發展,上海的引領支撐造就了長三角一體化深度合作共同發展的現狀。明確和繼續實施主動服務和支援上海發揮龍頭作用,圍繞上海發揮龍頭作用的需要做好服務保障工作。針對江蘇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訴求,主動尋求上海的輻射和溢出支援,如充分利用上海金融業高度發達的優勢,引入更多外部資金支援江蘇的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再如,發揮江蘇産業體系完整、科技成果轉化水準高的特點,主動對接上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理論成果進行消化應用,提升江蘇産業價值鏈全球競爭力;策應上海總部經濟加速集聚和大虹橋高端CBD在長三角佈局的態勢,使蘇州、無錫、南通、鹽城等與上海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城市,能在長三角一體化深度合作的更大格局上獲益。
全面推進和加強與浙江省的深度合作。在數字經濟領域中加強交流,讓浙江經濟基礎好的網際網路和江蘇發展水準高的物聯網強強聯手,把兩省創新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尤其是發揮阿里巴巴江蘇總部的更大作用。在生態綠色發展方面,加快寧杭生態經濟帶建設,使之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經濟走廊、綠色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區、宜遊宜業宜居示範區,共同打造世界有影響、全國能示範的長三角綠色發展增長極。相互借鑒特色小鎮建設經驗,探索創新創業載體多種功能疊加的新思路,考慮在蘇州奈米技術、無錫微電子、泰州和連雲港的醫藥産業、南京“無線谷”、鹽城汽車産業園等創業創新載體中融入旅遊、文化與社區功能,帶動並形成第四代産業園的全覆蓋。圍繞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南北兩翼聯動的目標,共同推進鐵路、港口等具體合作項目的實施,實現區域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等。
全面推進和加強與安徽省的深度合作。重新認識和把握安徽的後發優勢。長期以來,安徽被認為是長三角區域中相對落後的地區,蘇皖之間的合作主要是利用安徽的土地、勞動力資源。其實安徽的後發優勢在良好的生態,其創新發展已經步入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新路。如國家力推內需拉動發展後,安徽省作為製造業基地所具有的優勢明顯,吸引了中國電科集團、中國建材集團、彩虹集團等89家央企投資合作進入,全省每年與央企新簽約項目約300個,投資規模超過3000億元。要在已有合作基礎上尋求更多更廣的深度合作。江蘇和安徽的合作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基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地理上相連、交通上互通,關係緊密。如東南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強強聯手,簽署兩校戰略合作協議,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國家重大項目,特別是在量子資訊和網路通信領域,聯合建設量子資訊國家實驗室方面開展合作。江蘇久吾高科、科行環保等公司與安徽科達潔能公司就“工業廢水零排放”簽訂框架合作協議等。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深度合作不斷推進,江蘇需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與安徽的全方位合作,並力求形成具有標誌性的合作成果,實現有效共贏發展。
全面提高江蘇營商環境與長三角區域其他省市的契合度。由於三省一市的發展水準和扶持重心存在差異,加上歷史形成的行政區域之間的政令不夠通暢,彼此營商環境的契合度存在一定的縫隙。提高江蘇省與長三角區域其他省市的契合度,必須確保江蘇已經出臺的旨在改善和優化營商環境的系列措施落地落實,堅決杜絕政策浪費的空轉現象,讓長三角區域其他省市到江蘇投資發展的各類創業主體實實在在地增強政策獲得感。謀求更高層次的合力推進,如尋求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編制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補充列入優化營商環境的指導原則及其目標,建議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統一規範營商環境優化的明確具體的指標體系等,使三省一市之間的營商環境更具比對性。在充分考慮各方關切的基礎上,竭力推進需要三省一市協作的事情,特別是在打通斷頭路、開通跨省公交、有序開放市場、能源互濟互保、進行跨區域生態補償等方面,運用多元化政策手段和工具,力求實現較快較大的突破。依託智庫和第三方力量,對長三角區域三省一市目前的營商環境及其政策措施進行評估,對江蘇的政策措施揚長補短,避免微觀經濟主體在進入不同行政區域創業創新、進行深度合作時可能出現的政策攀比現象,確保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與其他省市合作,依法處理過去跨區域合作所遺留的問題,尤其是對過去影響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類“舊賬”,予以認真清理和妥善處置,徹底消除部分民營企業家參與長三角區域深度合作的疑慮,使其自覺自願地投身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深度合作,帶動和實現江蘇經濟高品質發展。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