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漢平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經濟
一體化是不同經濟體通過制訂共同的規則實現區域經濟合作、協調/協同和融合的過程。經濟一體化不僅存在與國家之間,也存在國內各地區之間。經濟一體化的動機是人們認識到國家和地區邊界施加的限制影響到貿易、投資和經濟的預期效益的最大化。在實踐中,經濟一體化效益實現程度取決於經濟一體化的深度。一般來講,一體化程度越深,實現的整體效益就愈大。雖然深度融合可使一體化更具有效,但深度融合通常需要管理整個地區的經濟規則統一,地方治理機制和管理許可權的重構。在新的歷史時期,全方位推進和深度融合是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應然之選。
1、長三角區域是中國和長江經濟帶的經濟、金融和産業高地和對外開放的前沿,更要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探路先鋒。長三角區域覆蓋三省一市,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地域面積35.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26;常住人口2.2億,佔全國的1/6,2017年國民生産總值19.5萬億元,佔長江經濟帶52.6%,佔全國23%,長三角是我國地域相鄰、文化相通、交通網路發達、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經濟活躍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目前以上海為中心的26個城市為代表長三角城市群居六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其中,上海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特大型城市,是長三角龍頭城市,是中國經濟、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産業發展高地。目前在長三角區域已經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一超多強眾小”的金字塔型城市總體格局。——長三角是我國創新最活躍的地區之一。長三角集中了全國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還有全國1/3的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的發明專利。2017年長三角地區國內三種專利受理數已經接近120萬件,國內三種專利授權數超過57萬件,技術市場成交額超過2000億元。此外,長三角還是我國戰略新興産業集中地。比如積體電路和軟體資訊服務産業,分別佔了全國的1/2和1/3。
——長三角是我國開放經濟水準最高、國際化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區域的協同開放水準較高,凈出口總額、外商直接投資、對外投資分別佔全國的37%、62%、29%。上海自貿區是國內最早設立全面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區和探路先鋒,經過近五年實踐已經積累大量改革試點經驗,自貿試驗區以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1/4的生産總值、40%的實到外資和外貿進出口。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然而,由於行政區經濟的負面影響,地區之間缺乏有效分工與合作,難以形成經濟發展合力;大型、特大型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和範圍受限,區域經濟內生增長潛力不能充分釋放。
2、全方位推進和深度融合是落實新時代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應然之選,也是實現長三角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戰略選項。由於地域相鄰、文化相通,市場經濟發育程度高、長三角一體化存在天然基礎。早在1982年,國務院決定成立上海經濟區,正式確立上海經濟區的範圍是以上海為中心,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等長江三角洲的9個城市,開啟區域經濟一體化探索歷程。2003年長三角16個城市市長峰會發表了以“城市聯動發展”為主題的《南京宣言》。2007年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專題座談會,開啟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進程。201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頒布實施,覆蓋城市擴大到26個,城市政府間合作向“泛長三角”拓展。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安徽作為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2016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頒布實施,規劃要求長三角率先建立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建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長三角模式”。2018年6月上海、浙江、江蘇以及安徽共三省一市共同制訂《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綱領性文件,計劃囊括了12個合作專題,覆蓋範圍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全境的41個城市。2018年10月《長三角地區加快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構建長三角創新創業的生態體系,打造G60科技走廊。
目前,長三角政府層面的區域合作形成了“高層領導溝通協商、座談會明確任務、聯絡組綜合協調、專題組推進落實”的省(市)級政府合作機制。長三角在跨地區協調機制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但也面臨政策配套、立法和資金等保障機制不完善、利益協調機制不健全等現實挑戰。隨著傳統的要素驅動型增長動能不斷衰竭,打造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向高品質、高效率發展轉型是我國當前的主要任務。與舊動能不同,新動能更注重內生經濟增長動力和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如,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央領導多次對長三角一體化做出明確指示。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長三角率先一體化發展,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凝心聚力,推動長三角實現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更好引領長江經濟帶發展,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大局。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提出:支援長江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佈局。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編制實施發展規劃綱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三角一體化的地域範圍不斷擴大,一體化化的內容不斷拓展,但一體化深度有待加強,廣度有待進一步拓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全方位推進和深度融合是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應然之選,也是釋放內生經濟增長潛力,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戰略選項。全方位推進就是在經濟活動的各個層面推進一體化建設,深度融合就是地區之間無縫連接,是不同於區域經濟合作和區域經濟協調/協同的更高層次一體化,充分釋放區域經濟內生增長潛力,實現高品質一體化發展。
3、以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為契機,推進更高起點的改革全面深化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和更有效、更務實的對內開放。經濟一體化將帶來諸多利益,但一體化的成功需具備相應條件和內部規則和機制設計,如,地理臨近、文化同源、語言相通、經濟互補性、經濟體制、意識形態相似等是一體化的基礎條件。從國家視角看,一體化涉及到國家和平和安全、公民承諾和政治互信,經濟穩定、健全的金融管理制度以及為開放市場進行足夠廣泛的國家改革。從地區視角看,主要涉及到政府職能轉變、地區經濟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經濟一體化既是經濟發展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全方位推進長三角高品質發展和經濟深度融合,既是中國經濟發展大勢所趨,也是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為了完成中央政府賦予長三角區域的歷史使命,實現經濟一體化效益最大化。在推進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首先,需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決定性作用同時,探討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行為模式;其次在更高的起點上深化改革,探索一體化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關係的新範式;第三是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更高層次上對外開放,探索更有效、更務實的對內開放模式;第四是全面深化地方政府治理機制改革,探索在一體化環境之下政府職能定位,切實轉變政府智慧,建立“競爭中性”政府體制,為商品、資本、人員和技術自由流動創造條件,突破“行政區經濟”限制,充分釋放區域經濟增長潛力,提高經濟增長品質;最後是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契機,探索建立更有效的協調地區經濟、社會、行政和科技等的規則體系和融合機制。(責任編輯:李曉曼)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