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創新推動海南自貿區可持續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 | 作者:顧乃華 程嘉嘉 | 時間:2019-04-16 | 責編:李曉曼

建設海南自貿區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重大舉措,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基於經濟特區與自貿區的雙重身份,制度創新是海南自貿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提升國際合作水準是必經之路,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是實現海南自貿區可持續發展的秘訣。

縱觀我國自貿區建設經歷,主要分為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三個階段的建設。2013年,我國建成了第一個真正意義的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現階段,我國自貿區的建設更多地側重於經驗的積累,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發展為我國自貿區及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投資管理、貿易監管與金融開放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經驗。

海南具備經濟特區與自貿區的雙重身份,是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彰顯我國形象與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與我國其他11個自貿試驗區相比,海南自貿區具有全島試點及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等顯著優勢,為海南探索系統、整體、協同的制度創新,推動“多規合一”提供了相對寬鬆與更為便利的條件。

基於經濟特區與自貿區的雙重身份,制度創新是海南自貿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加快海南自貿區建設的制度創新,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擴大我國高水準對外開放、形成發展內生動力,對於我國總結推廣自貿區經驗、釋放制度紅利、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海南應把握自貿區建設的歷史機遇,結合自身良好優勢條件,對政府審批、監管等職能進行有效探索,通過數據整合以及共用,提高科學決策、政務服務等水準;應積極對標國際先進規則,營造良好的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應借鑒已有自貿區發展經驗,結合自身産業特點與規劃,增設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提升投資貿易開放與管理水準等。海南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應貫穿于自貿區建設始終,制度環境建設決定著自貿區功用的發揮程度。

進一步提升國際合作水準,是海南自貿區建設的必經之路。海南地理位置獨特,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海南具有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和東盟市場的獨特優勢,是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門戶。

目前,海南已成功舉辦博鰲亞洲論壇、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産品冬季交易會等國際性高級會議,對外開放程度與國際合作水準逐步提高。因此,海南應把握自貿區建設契機,在原來的開放合作基礎上堅持以開放為先,密切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和聯繫,進一步提升國際合作水準。

在具體措施上,海南應重點打造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轉机基地,國家熱帶農業科學中心,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教育、農業、旅遊等交流平臺;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合理規劃航運、空運等交通運輸的發展,加強對外聯繫,推進航運逐步開放;借鑒自貿區成功經驗,合理制定如“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等的管理模式,降低要素流動壁壘等。

綜合海南的發展現狀與自身優勢條件來看,海南擁有全國最好的生態環境且海洋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等産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海南應充分利用全島試點優勢,科學安排産業佈局,逐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服務型産業體系。

一是以産業融合為抓手,推動旅遊業提質發展。海南自貿區發展旅遊業,不僅能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實踐。更進一步來看,旅遊業具有較強的産業融合功能,可與農業、文化等産業融合構成新的業態,形成更強的創收能力。

在農業方面,海南省旅遊業對農業發展也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為實現農村産業轉型升級,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在建設國際旅遊消費中心方面,海南應把握自貿區發展的歷史機遇,以産業融合為抓手,大力發展升級旅遊業尤其是生態旅遊業,豐富旅遊供給,提升旅遊消費環境。

在充分利用地理區位與生態資源優勢之外,在制度環境、人文環境方面,海南自貿區應充分學習並借鑒如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等已有貿易區的經驗,探索實施更為便利安全的簽證、出入境管理等制度;應加強與有關國家或者地區的聯繫,提高整體監管把控能力。另外,應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推動文化産業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此舉不僅可以提高人文環境吸引力,還可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是以深化改革為切入點,創新發展金融産業。金融開放一直是自貿區的重點領域,也備受外界關注。海南自貿區應借鑒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與開放相關舉措,穩步推進金融開放,根據自身的産業特點和發展規劃制定“負面清單”,重點探索服務業進一步開放模式;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等交易場所,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建設,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通過分賬管理模式,開設人民幣和外匯自由貿易分隔賬戶,加強金融監管創新等。

三是以創新驅動為著力點,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通過對已有自貿區的發展現狀及特點進行對比可以發現,缺乏實體經濟支撐的經濟區域更容易受到國家或地區經濟波動的影響,高科技産業發展也會因此受到制約。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海南自貿區建設不僅要建成以現代服務業體系為主的産業體系,同時也應重視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由於自貿區要素流動頻繁,應發揮創新要素的集聚效應,更合理謹慎地規劃産業發展結構和格局。

比如,結合獨特的地理優勢,海南應著力發展衛星導航、航空航太、深海探測、海洋資源勘探和開發等高新技術産業。同時,也應認識到高新技術産業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産業,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的引入與儲備至關重要。

在“百萬人才進海南”引才政策的基礎上,海南自貿區可借鑒發展較完善的自貿區經驗,通過更加精準的人才招聘方式以及先進的人才開發與管理理念,大力引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掌握核心技術、項目産業化前景廣闊的科研人才(團隊)到海南就業創業,積極匯聚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在海南孵化和産業化。同時,堅持人才優先,持續優化人才服務政策,改善人才聚集環境,促使人才聚集規模快速擴大。應進一步加強海外高端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發揮海外人才工作站作用,建立國際人才數據庫,為海南自貿區的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援與支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