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廣漢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
如果説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特點,從合作體制和機制層面看,應是“一國兩制”。一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單獨關稅區、三種貨幣制度和三個法律體系,使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合作既不同於國際的區域合作,也不同於國內省際區域合作。
經濟制度的這種差異性可以在區域合作中産生制度互補收益,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優勢;同時制度差異性也會在區域合作中産生制度摩擦與成本,成為推進大灣區建設與合作的挑戰,要學會善用兩制之利。堅持市場主導,善用市場手段破解合作難題和激發發展活力。
首先,堅持“一國”原則,確保大灣區建設行穩致遠。堅持“一國”原則,堅持依法施政,在憲法和基本法框架下研究政策的推動工作,把“一國兩制”條件下港澳的優勢和廣東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國家賦予大灣區的建設目標。
我們看到,開放內地居民港澳自由行、CEPA合作協議的簽署和不斷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頒布和實施,中央政府對香港和澳門的這些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均體現“一國”原則,是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 “兩制”差異有機結合的範例。
其次,堅持市場主導,善用市場手段破解合作難題和激發發展活力。由於粵港澳之間政治和經濟體制均存在不同,在經濟合作中存在摩擦和困難是正常的。香港和澳門作為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制度,必然會對港澳與內地之間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形成障礙。減少粵港澳大灣區要素流動的障礙,促進包括人員、商品、資訊、資金等要素的順暢流動,是大灣區合作與建設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合作體制和機制創新,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營商環境的對接和市場一體化進程。二是要發揮市場機制在區域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學會運用市場機制和市場手段破解合作中的問題和激發合作與發展動力。三是要辯證看待合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善用“一國兩制”架構下三地制度差異和互補的優勢,將香港和澳門的國際化營商規則、高度開放的市場體制與廣東集中力量辦大事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體制優勢結合起來,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內涵。
在這一方向下,可以堅持內外聯動和雙向開放,將香港和澳門的自由港體制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制與廣東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和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橫琴自貿區經濟結合起來,提升廣東對外開放的水準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實力,為香港和澳門經濟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間,促進港澳經濟可持續發展。
再次,堅持以民為本,善從區域民眾最關切的事情出發落實改善民生的各項舉措。“共用發展,改善民生”是大灣區建設的基本原則。由於粵港澳地區的行政管理和社會治理制度存在差別,大灣區面臨的很多民生問題具有跨境的特點,在環境治理、食品安全、醫療衛生、工作就業、教育培訓、養老定居、社會保障等方面均能體現出來。
要解決好這些民眾最關心的民生問題,政府和社會必須提升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的社會跨境治理的能力,建立跨境治理的體制和機制。這需要政府和社會層面開展有效的合作,加大優質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才能滿足區域合作深化中日益增長的民眾需求。在提供這些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時,政府也需要更好地運用市場機制的手段,發揮市場、企業和民間的活力和積極性,用多元化供給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大灣區居民在區域發展和合作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