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立足一小時通勤圈 推動長三角協同發展

來源:解放日報 | 作者:陳憲 | 時間:2019-03-15 | 責編:于京一

陳憲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近年來,都市圈建設呈現較快發展態勢,但城市間交通一體化水準不高、分工協作不夠、協同發展體制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依然突出。現階段,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推進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發展,有三個方面的要義,即空間範圍、産業生態和協同發展需要有關各方的關注和推進。

第一,關於空間範圍。

都市圈的物理空間,是有國際通行的原則的,即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不過,這裡的通勤工具,主要是指軌道交通,即地鐵和輕軌。都市圈的物理空間,不同於以行政區劃界分的空間範圍,而具有一定彈性和張力。某個城市(鎮)可能在一個都市圈的集聚和輻射範圍,也可能同時在另一個都市圈的集聚和輻射範圍。例如,江蘇省宜興市和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空間距離大致相等,可以説同時是這三個都市圈的一部分。

第二,關於産業生態。

唯有創新生態的健康發育,才能帶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較快發展。産業生態主要包括創新生態、産業體系、産業鏈和營商環境等要素。其中,産業高端化發展和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是現代化都市圈産業生態的基本內容與要求。

第三,關於協同發展。

如果説都市圈産業生態主要是市場主導,那麼都市圈協同發展就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協同發展的問題有三個層面:一是規劃先導和引領,二是健全體制機制,三是落實具體制度。

在經濟社會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都市圈規劃一方面不斷調整原來的不合理設置,另一方面就是將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的新元素放到一個或若干個特定的空間,或先行先試,或重組融合,産生增量意義上的動力和價值。

現在提出的大灣區規劃,突破單個城市的行政區劃,以打破行政區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束縛。與産業規劃相比,政府編制區域規劃的作用相對正面。政府可以通過區域規劃為科創資源和新興産業的集聚輻射,産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協同發展最終要體現在人才流動、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等具體制度的落地和落實上。要以均衡普惠、整體提升為導向,統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治理一體化發展,持續提高共建共用水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