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杭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之道

來源:中國城市網 | 作者:王曉 | 時間:2019-02-15 | 責編:于京一

杭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著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擁有西湖文化景觀與中國大運河(杭州段)雙世界文化遺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歷屆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1999年,杭州以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為契機,進入了全面保護古城歷史文化遺産的軌道。2011年、2014年,西湖文化景觀和中國大運河分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將正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杭州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積極保護和延續名城的傳統格局和風貌。同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充分融合,促進了城市品質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助推杭州建設成為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

綜合施策,積極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一是規劃引領,完善名城保護規劃體系。1982年以來,杭州先後編制了五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等一系列保護專項規劃。對歷史文化遺産應保盡保,保護對象從世界遺産、古城、大遺址、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産擴展到工業遺産、教育遺産、黨史勝跡、線性文化遺産等。

二是深度拓展,推動保護對象和數量持續增長。目前杭州已有世界遺産2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3處,國家級和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各1處。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2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9處(群)、省級101處(群)、市縣級487處,文物保護點316處。歷史建築即將增加到1600余處。

三是依法管理,完善名城保護保障機制。早在2004年就頒布了《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辦法》,2013年修訂升級為《杭州市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條例》。針對特定遺産類型,頒布了西湖文化景觀、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良渚遺址等保護管理法規。

四是統籌保護,實施綜合保護工程帶動戰略。通過系統推進遺産、公共空間、景觀、人居環境等綜合保護工程,形成面向城市戰略發展與舊區復興的綜合行動,構建政府領銜、多方參與、項目主導、綜合保護的杭州模式。從2002年起,杭州啟動持續十年的西湖和運河綜合保護工程。2006年12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運河綜合保護工程時,給予充分肯定,並指出“運河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突出了還河於民、造福於民的要求。”目前,杭州正在大力推進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綜合保護工程,將把良渚遺址打造成中華文化新名片。

五是共同締造,創新公眾參與機制。不斷創新公眾參與機制,促使歷史文化保護更具活力與多樣性。創新了街區保護的設計師駐場、歷史建築保護志願者巡查管理、歷史保護研究民間組織等參與方式,規範了公示反饋、社會意見徵求會、創意空間公約等參與機制,實現了決策共謀、發展共建、保護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用。杭州市歷史建築保護管理中心建立了杭州歷史建築保護志願者組織,開展了歷史建築的日常巡查和保護宣傳等工作,取得十分積極的成效。

活化利用,實現歷史和現實和諧交匯

積極探索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將歷史肌理和情感記憶融入到城市發展中,形成充滿杭州特色的城市空間,與現代城市生活融為一體。將新的功能賦予歷史文化遺存,在合理利用中獲得新的生命,真實展現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

一是改善民生福祉。以民生需求為導向,補短板、增設施、優環境,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河直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項目首次實行“鼓勵外遷、允許自保”政策,創新了多元主體共建共贏的保護模式,切實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環境景觀,使當地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該項目獲得住房城鄉建設部2007年度“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二是促進城市轉型。鳳凰國際之江文化創意園完整保留了原先雙流水泥廠建築群的質樸感和極具層次的建築分佈形態,改造後成為集創意産業、孵化、展覽展示等於一體的文化創意園。夢想小鎮結合四無糧庫舊址、章太炎故居開展保護利用,打造了更富激情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三是創新管理機制。頒布《杭州市工業遺産建築規劃管理規定》,將工業遺産建築納入規劃審批管理體系中。規範保護名錄認定程式,破解“對象確定難”;創新土地使用性質分類,破解“規劃編制難”;引導工業遺産開發模式,破解“用地審批難”;突破現行規劃管理規定,破解“建築審批難”;簡化建築批後管理手續,破解“利用驗收難”。

四是強化旅遊休閒。歷史文化遺産是重要的旅遊休閒資源。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和中山中路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建築修繕和環境整合,開闢步行街,增強旅遊休閒服務功能,已成為杭州文化旅遊的名片。湖濱商業街區延續了近代杭州城市的商業風貌特色,重塑了旅遊商貿服務街區的城市功能。

五是推動文化引領。結合歷史遺産保護提升城市文化功能,通過將遺産變身為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等利用方式,使得“城市記憶”和文化熏陶相互融合。運河工業和倉儲遺存改造為平民化、專業化的國家級拱宸橋西博物館群,杭一棉通益公紗廠的老廠房改造為中國扇博物館,再現了別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