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成長春:打造高品質發展的黃金經濟帶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吳楠 | 時間:2019-02-11 | 責編:于京一

成長春 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核心提示】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11省市,集聚了全國40%以上的人口,創造的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比重超過了45%。自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以來,沿江各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經濟與民生並重,動真格、出實招、求實效,確立共抓大保護的格局,完善相關規劃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聚焦民生改善重點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提升。未來,長江經濟帶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打造高品質發展的黃金經濟帶?本網記者近日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訪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

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指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三年多來,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成長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三年多來,國家有關部委和沿江11省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共同努力、紮實工作,長江經濟帶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

在頂層設計方面。2016年5月30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成為當前和今後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依據《規劃綱要》,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專項規劃陸續印發實施,沿江省市實施規劃基本編制完成,支援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專門成立了長江經濟帶發展處,加大對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研究工作力度,編制完成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水利專項規劃》《長江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長江經濟帶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應急水源佈局規劃》和《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行動方案及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並不斷強化長江大保護跨部門合作,最大限度地集聚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整體合力。在協調機制方面,現已成立“1+3”的省地協商合作機制,“1”即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的協商合作機制,並成立了上游、中游、下游3個區域的協商合作機制,由此解決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等問題。目前,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中層設計基本完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綠色發展方面。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水系龐大,水資源總量約佔全國的35%,全流域森林覆蓋率達40%以上,河湖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20%,也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基因寶庫。針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國家通過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行動著力加以解決,同步研究建立監管長效機制,鞏固專項行動成果。開展“共抓大保護”中突出問題專項檢查。先後開展沿江非法碼頭、非法採砂專項整治和“回頭看”工作,經過沿江省市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非法碼頭得到了初步整治,非法採砂得到了初步監管,長效機制得到了初步構建。開展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整治專項行動,通過調查摸底、專項治理、加強監管三個步驟,重點整治化工污染問題。啟動長江入河排污口監督檢查、飲用水水源地安全檢查等專項行動,嚴控長江水環境污染的關口,切實保障沿江群眾飲水安全。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實施。推進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等工程建設,著重抓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濕地保護和石漠化治理,實施貴州草海、雲南大理洱海源頭等重要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組織實施中華鱘、長江江豚拯救行動,時隔兩年之後再次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産卵。引江濟淮等重大水利工程開工建設。截至2017年,沿江31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的490個環境違法問題已經完成清理整治。通過沿江化工企業搬遷、碼頭整治、黑臭水體整治等措施,長江幹流水質持續改善。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顯示,與2013年相比,2017年長江經濟帶9省2市好于Ⅲ類水的水體比例提高、劣Ⅴ類水體比例降低,水質改善情況好于全國平均狀況。開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價值試點和綠色發展示範,加快長江保護法立法進程。生態補償機制在全流域逐步推開。

在經濟發展方面。長江經濟帶經濟總量佔全國經濟總量超過四成,經濟中高速增長、總量穩步提升,成為中國經濟重要支撐帶。長江經濟帶集聚了全國42.8%的人口,創造45.2%的國內生産 總 值和43.7%的進出口總額, 在中國經濟巨輪中具有“壓艙石”的作用。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地區生産總值同比增長8% ,經濟總量佔全國45.2%,佔比繼續提高。沿線省市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2017年投資增長11%,增速比全國高3.8個百分點。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最高的十大省市中,長江經濟帶佔了7個;在前十五位中,長江經濟帶佔了10個,而且多數城市的每人平均GDP超過10萬元。

在創新引領産業轉型升級方面。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高,加快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進上海、四川等地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支援建設海洋工程總裝研發設計、大氣環境污染監測先進技術與裝備等一批國家工程實驗室。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重慶、武漢、合肥、南京、上海等地區的積體電路、平板顯示、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産業加快發展,武漢光谷在光電子産業發展成果明顯;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有序推進,一批特色小鎮、小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初具規模;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升,上海自貿試驗區試點取得新進展。第三産業撐起長江經濟帶“半壁江山”,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現代工業體系正在形成。此外,國家正推進沿江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建設。截至目前,已命名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有380多家,長江沿線佔45%左右。

在對外開放方面。長江經濟帶向西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輻射京津冀,勾連廣袤內陸和遼闊海洋,在重大發展戰略勾勒的宏大藍圖中,長江經濟帶正以開放創新的新姿態,支撐起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2017年長江經濟帶11省市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17.3% ,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3.7% 。全國目前已掛牌的11個自貿區中,有5個自貿區位於長江經濟帶,分別為上海自貿區、浙江自貿區、湖北自貿區、重慶自貿區和四川自貿區。串起5大自貿區,長江經濟帶正加速形成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在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尤其是上海,隨著上海自貿區改革探索漸趨深入,以上海帶動長江全流域發展、以武漢帶動中游、以重慶帶動上游的雙向開放大格局初步形成。

在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方面。推進航道暢通,長江幹線航道系統治理有序推進,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設二期工程進展順利,黃金水道功能不斷提升;推進樞紐互通,上海港洋山四期基本建成,寧波—舟山港一體化改革全面完成,江蘇南京以下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滬昆高鐵貴昆段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運營,綜合交通網路建設成效明顯;推進江海聯通,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加快建設,上海與浙江共同建設小洋山北側江海聯運碼頭取得實質進展,江海直達運輸系統建設穩步推進;推進關檢直通,關檢合作“三個一”已全面推廣至所有直屬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3.0版上線運作,區域通關一體化成效顯著。

以生態優先為指引建立綠色發展方式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過程中,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得到重點關注,但目前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您認為,應如何正確把握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

成長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在傳統的發展方式下,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常常被看作是對立性的關係。在“先污染,後治理”以及GDP至上的發展觀念主導下,發展通常表現為對生態環境的過度索取和排放。沿江地區重化工企業密集、碼頭砂石漫天揚塵、輪船肆意排放,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生態系統警鐘陣陣。根本原因就是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對立起來,也是發展方式不能適應綠色發展要求的體現。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形勢嚴峻,這就決定了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環境修復,包括開展沿江岸線非法碼頭治理、化工企業清理整頓等工作。重點還是要放在産業結構治理方面。首先加大力度推動鋼鐵、化工、有色金屬、建材、船舶等傳統産業清潔生産和迴圈化改造,淘汰一批潛在環境風險大、升級改造困難的企業。同時要引導産業有序轉移,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實現産業集聚發展,土地資源集約利用。

從根本來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還是取決於綠色經濟結構和綠色發展方式的建立。以生態優先為指引建立綠色發展方式是實現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路徑。綠色發展是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的深刻革命,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

從微觀上來看,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主要是推動企業建立清潔生産方式。清潔生産方式是一種將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應用於生産過程、産品和服務中的新生産方式。清潔生産包括節約原材料與能源,避免使用有毒原材料並在生産過程中減少它們的數量和毒性,也包括從原材料獲取到産品最終處置的全過程重組,盡可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長江經濟帶應通過制度和財稅激勵,推動企業在技術可靠前提下執行清潔生産、預防污染調整,使企業生産的經濟最優與生態最優相互匹配。

從中觀來説,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主要是推動建立在迴圈經濟基礎上的生態工業園。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後的第三代産業園區,通過倣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迴圈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用資源和互換副産品的産業共生組合,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長江經濟帶應以生態工業園作為産業園建設的主要標準。

從宏觀上來看,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主要是建立貫穿整個流域的産業生態系統。産業生態系統是在協同環境品質和經濟效益的基礎上,利用産業結構功能優化實現産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長江經濟帶建立産業生態系統主要應依據流域生態系統特徵和生態承載能力,建立具有高效的生態功能和經濟效益的網路化産業生態平臺和基礎設施。

打造創新驅動帶和黃金經濟帶

中國社會科學網:在您看來,還應從哪些方面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

成長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應完善頂層設計,構建流域命運共同體。

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既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單元,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要從系統論和全局觀出發,進一步完善頂層規劃設計,構建全流域協調發展的命運共同體。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的引領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繪製好藍圖,明確路線圖和時間表。進一步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各部門加快制定《長江流域綜合發展規劃》和《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規劃》,與《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構成頂層規劃體系,統領全局。二是明確各部門職能分工。圍繞頂層規劃設計,結合相關部門的專業職能和優勢,編制長江經濟帶空間佈局、産業、交通、生態等專項規劃,打破行政壁壘限制,加強各部門間的分工合作,與頂層規劃實現無縫連接。三是建立區域“多規合一”體系。加快編制《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將生態、産業、城鎮、交通等多重要素進行疊加,科學謀劃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管制機制,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以空間規劃統領長江經濟帶多方面要素的空間利用任務,形成一個相互銜接、有機統一的全流域規劃體系。

其次,應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構建高效有機經濟體。

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要緊緊圍繞打造創新驅動帶和黃金經濟帶兩個關鍵展開。一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長江經濟帶科教資源富集,創新型省份和創新型城市佔全國半數以上。因此,要依託長江經濟帶的區域人才、智力密集的優勢,加強創新基礎平臺建設,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準。強化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開展重大産業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破除制約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産業對接,實現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建設引領全國轉型發展的創新驅動帶。二是實現産業集聚集群發展。結合上中下游地區各自的優勢,合理調整和優化重點産業佈局,制定長江經濟帶産業轉移指南,指導各地在符合生態安全的前提下,把東西部的産業發展對接起來,合力建設覆蓋長江經濟帶互為補充的全域産業鏈。結合沿江省市大力發展的電子資訊、高端裝備、汽車、家電、紡織服裝等産業門類,對長江經濟帶産業園區進行導向性的目標定位,聯合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産業集群。三是推進區域産業轉移與合作。要發揮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不同地區産業承接轉移的空間優勢,推動産業有序轉移,加快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支援“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戰略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市場和發展空間,實現資源整合、利益共用和聯動發展。

再次,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産業綠色發展。

長江經濟帶目前的發展依舊沒有從根本上完全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低端産業活動問題依然突出。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要堅持綠色發展方式,建立低碳迴圈的産業體系,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産品。一是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積極推進沿江各省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長江沿岸實現新舊動能的轉換,改變傳統的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的發展方式,促使高排放企業徹底退出,環境友好型産業逐步佔主導地位。二是建立綠色低碳的産業體系。要進一步推進能源利用方式的轉變,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對長江經濟帶沿線的製造業、能源工業等高消耗、高排放産業實施綠色化改造,全面推進綠色製造,實現綠色增長。三是實現工業産品綠色發展。大力支援長江經濟帶沿線工業企業開展綠色設計示範試點,加強工業技術改造和技術進步,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等特性的優質生態産品,建設綠色工廠,發展綠色工業園區,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多措並舉,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