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中美關係與公共外交40年圓桌論壇觀點摘編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白石 | 時間:2018-12-27 | 責編:王琳_觀點

編者按:中美兩國即將迎來建交40週年。2018年12月26日,主題為“中美關係與公共外交40年”圓桌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成功舉行。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中國網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協辦。來自國內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0多位資深專家學者,圍繞“中美多元公共外交發揮的作用、現狀問題與未來路徑”“中美關係歷史經驗與面臨的挑戰機遇”等議題,展開研討交流。歷史上,公共外交曾為推動中美關係發揮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哪些經驗值得總結與思考?中美關係如何發展?以下內容為專家學者在論壇上的發言摘編。


面對問題與挑戰,公共外交如何作為?



陳文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


歷史為公共外交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近年來,中國的智庫、學者、研究機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在逐步提高。中國經歷改革開放正在崛起。在此背景下,公共外交可以大有作為。中國的公共外交要有自信,敢於與美國對弈,做到實事求是,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同時要注重講究學理性和專業性。


袁徵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外交室主任


當前中美關係處於十字路口,美國對華強硬主要是由於中國實力增強與國際影響力的上升。同時,中國對美戰略佈局變化也影響了兩國關係。美國對華戰略調整實際從奧巴馬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只是特朗普政策的偏激性使兩國關係快速緊張化,正面碰撞的可能性也隨之上升。我們的公共外交在過去40年有很多成功經驗,積累了很多存量,同時也有很多經驗教訓值得總結:第一,做好自己的事情,國家強盛、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是無聲的公共外交;第二,客觀理性地進行涉美宣傳和對美工作,不過度渲染民族主義情緒或者反美情緒;第三,依託改革開放,適度回應美國跨國公司的關切;第四,大力拓展中美兩國的人文交流等。


許勤華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學者在一些重要的國際事件和議題中積極發聲,也應該是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維度。學者參與公共外交時,如何保持客觀中立立場,在實現和維護國家利益的同時,又要合情合理地説服其他國家,都是我們應該研究的課題。中美兩國在能源領域的關係有幾大議題值得探討。其一,液化天然氣合作是中美間關係的潤滑劑;其二,在大宗商品的貿易機制方面,兩國都不希望油價發生劇烈波動,而希望其保持在合理、可彈性價格中,從而避免全球經濟出現大幅震蕩;其三,全球能源治理機制方面,歐佩克(OPEC)隨著成員國共識減弱而發生撕裂,國際能源署(IEA)又沒有包含作為最大原油進口國的中國,因此兩大機制都面臨合法性下降的危機;其四,“一帶一路”的綠色機制,中國謀求促進能源公平的機制。這些議題上的對話和交流,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能源外交和環境外交的意義及作用。


王莉麗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公共外交的目的就是加強理解與互信,避免誤解與誤判。中美建交40年來,多元化的公共外交對於促進中美兩國之間的理解和互信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一段時間以來,中美關係出現了困難和波折,面臨很大挑戰和不確定性。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中美兩國只有合作才是最正確的選擇,也最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和全球的穩定。中美應在競爭中尋求一切可能的合作空間,以確保中美兩國關係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中美兩國戰略界應該保持理性的思想溝通,繼續加強多元公共外交,通過多傾聽、多對話來深入理解對方的關切。


王棟 北京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


中美人文交流已經成為中美關係的三大根基之一,其中,公共外交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中美公共外交在特朗普對華政策作出調整的背景下也面臨挑戰。為破解當前面臨的難題,中國需在開展公共外交時顧及所在國的法律、法規和民情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內外有別,避免強加於人,多做解釋和溝通性的工作。目前,儘管美國從政治和戰略層面限制中國,但民眾學習中文的熱情並未消減,這將成為促進兩國民間交往,增進共識的重要途徑。為推動中美公共外交發展,中國可以進一步改善留學生工作理念,把美國在華留學生工作做得更好,同時優化中國學者對外交流制度,形成正向激勵機制。


陳定定 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近年來中美公共外交領域出現新難點,即美方與中國開展公共外交的意願降低。相較于經貿關係,中美兩國“民意”整體向好是兩國關係相對穩定發展的最重要的“壓艙石”。基於此,中國應該從兩個方面予以應對:首先,中國可以“跳出美國做美國的工作”,通過與墨西哥、加拿大、歐盟等國家或組織加強聯繫,中國可以間接地對美國的國家政策與社會輿論形成影響。其次,中國不僅要關注美國國家層面的態度,也可以針對各州關心的議題,並與其展開闔作,如加州的能源和環境議題,德州關心的移民問題。通過加強與州層面的合作,中美關係也許能夠獲取新突破。最後,中美合作可以跳出安全領域,轉向在環境、能源等領域的合作。


周慶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


中美公共外交在中美關係的各個階段都扮演重要的角色。新的歷史階段,中美公共外交主要面臨三大問題:如何對衝焦慮症、如何建立戰略確定性、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或者我們的朋友圈。基於此,當前公共外交的重點主要包括四點:第一,中美應超越傳統的話語體系,脫虛向實,中國需要針對美國的關切,給予針對性、直接、準確、具體的回應;第二,兩國應超越傳統的公共外交模式,構建由泛到精的新模式、新架構,重點對部分人、部分議題做更多的工作;第三,中國需探索公共外交新的傳播對象,將對美的公共外交放在全球架構上進行考量;第四,中國應構建新的公共輿論橋梁來連結公眾與精英,避免“小球天天轉,大球就不轉”的情況發生。


黃仁偉 上海美國學會會長


我們應該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認識當前中美關係。早在1949年美國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對華政策辯論,題目是“誰丟失了中國?”。這場所謂“失去中國”的辯論中的一些因素在今天似乎又重演了。而此次“失去中國”可能意味著美國也將“失去世界”。我們看到新一輪“失去中國”的威脅,這不是誇大其詞,而可能會是一種現實。中國此次難以通過傳統公共外交的手段與美國達成廣泛共識,而需要“多管齊下”。不僅與美國智庫溝通,也要與美國更廣泛的群體進行交流。向世界説明中國的立場,堅定地支援多邊主義,讓堅持客觀事實的美國人有更多發聲渠道。


是美國對中國的焦慮,還是某些精英的焦慮?


趙可金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40年間中美關係發生的變化,要從中美兩國的精英層面和公眾層面兩個維度來看。美國方面,精英階層對中國的態度發生轉變,從戰略接觸到戰略競爭,並明確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但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的評價沒有太多變化,大量民眾依然認為中美是合作夥伴關係,並未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者。美國精英層面的變化是源於中國實力的變化。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同年中國則舉辦了奧運會。此後,中國是“夥伴”還是“對手”的爭論就一直存在。很顯然,中國2009年以來國家力量的變化和國家戰略的調整引起美國精英對華觀點變化。


王文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現代國際關係》主編


當前,在美國國內對於中美關係認知是有差別和不同層次的。簡單説,在美國民眾層面,對中美關係的印象並不是那麼糟糕。用美國的中國通傑弗裏•貝德所説的,“美國基層沒有很強烈的對中國競爭意識”。我覺得這在未來會是一個常態。焦慮或者是負面的態度更多集中在精英層面。對於美國精英人士來説,更多從戰略層面考慮中美關係。但是對於美國老百姓而言,他們想到的是平常的日子,想到中國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他們在經貿領域、在日常生活中的夥伴。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中美戰略競爭的有限性,另一方面不應該忽視它的尖銳性。同時,要儘量避免和美國之間惡性的戰略競爭。


賈文山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特聘教授


改革開放以來,中美關係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有限合作階段,雙方從零開始,逐漸擴大合作領域;第二階段是奧巴馬時期的威懾外交;第三階段是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對中國展開的一系列競爭,從威懾逐漸提升到遏制。面對美國的戰略調整,中國應該在強調合作的基礎上,也要有一定的反遏制。同時,要通過公共外交的手段來緩解美國精英的焦慮。


競爭與合作,中美雙方如何相向而行?


賈慶國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根據當前世界格局的態勢,可以用四句話來描述中美關係的發展規律。首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歷史上,當中美將對方視為同類國家,關係會好一些,反之就會差一些。中美今天依然是同類國家,兩國在價值層面的差距不大,只是由於兩國國情不同,這些價值的實踐方式不同而已;從利益的角度看,中美兩國都是現存國際機制的利益攸關者,整體而言希望維護國際秩序的開放。其次,“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當兩國能兼顧對方利益,兩國關係會好一些,否則兩國關係會不太好。改革開放以來,中美為對方善意交往提供便利,相互開放市場,從而兩國關係獲得良好發展,同時,兩國都獲得了實際利好。再次,“君子取之有道”,守規矩和按“牌理”出牌是兩國關係的基礎。最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兩國尊重對方的利益和願望是雙邊關係良好發展的前提。


房寧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所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似乎進入新的波動的時代。而歷史的波動又在當下引起中美關係的波動與變化。回顧歷史,中美關係的發展曾經面臨很多曲折和問題。儘管如此,中美關係在過去的40年依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經驗,這正是我們值得發揚的能量,我相信中美兩國的領導者能夠把握歷史機遇,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發展。


王帆 外交學院副院長 


當前我們更不能忽視中美兩國應該承擔的國際責任。中美如果發生對抗,除了兩敗俱傷以外,還將嚴重影響世界的發展。回顧歷史,中國始終是中美關係的積極推動者,在多次摩擦中,中國都積極推動兩國關係向好發展。展望未來,中美學者都應該認識到中美關係已進入新階段,放棄幻想,要在競爭中謀求合作,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趨勢。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繼續堅持互利共贏、尋求戰略共識,並進一步加強相互學習。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過去兩年來,全球主要矛盾是美國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落,世界秩序出現一定的權力真空。中國當前不應把關注點僅僅聚焦于中美貿易摩擦,而應更多聚焦國內的深化改革。中美之間雖然有危機、有競爭,但合作空間仍然很大。中美合作的大局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今年中美貿易量可能還會提升,根據形勢的變化做些調整對中國的發展是有利的。隨著國家的強大,中國也應有大國心態。

余智 上海財經大學世界經濟與貿易係副主任


現在中美談判正在緊張進行,結合媒體的公開報道和相關研究來分析,從保持中美關係穩定的角度出發,中美雙方通過協商取得共識是有可能的。中國在外貿政策、産業政策方面做出一些調整和改革,不僅是解決中美貿易摩擦的需要,也是基於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産業戰略考慮。(責任編輯:白石  攝影:蔣新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