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舉辦首屆進博會,再次向世界昭示了堅定不移堅持更高層次開放的信心和誠意。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上,而且還會越開越大。
改革與開放的關係
改革與開放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密不可分。從宏觀上來看,改革與開放的角度不同,各有側重。一方面,改革為開放奠定了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躍了中國經濟,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恰恰是中國融入國際市場的基礎。另一方面,開放倒逼了改革。開放為改革帶來更多資源選擇,為改革提供了更多養分。改革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資源優化配置的障礙,擴大了配置範圍,節約了配置成本,提高了配置效率。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中國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選擇範圍也變得更大。
開放的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融入國際分工體系。這種情況下,中國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優勢也越來越強,從傳統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漸轉向包括品質、服務、技術、品牌、標準等方面的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邁進。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需要擴大開放,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擴大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開放帶來壓力和動力。開放給中國本土企業帶來了壓力,關鍵是能否利用開放,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國內企業要因勢利導,該放棄的放棄,該合作的合作。
第二,開放帶來學習效應。開放以後,國外商品進口到中國,提升了消費品質,增加了消費選擇,也促進了新的消費熱點。國內企業要加強學習,研發更多高品質産品,趕上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第三,開放帶來新的空間。從價值鏈角度講,全球價值鏈好比一條高速公路,海關好比高速收費站。商品從出口國這條高速公路,通過中國海關這個收費站後,進入到高速公路中國段,所以中國段這條路修得越好,零售批發、進口、售後服務等增值空間就越大。
從進博會看擴大進口的意義
在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首屆進博會的召開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新階段,為世界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中國擴大進口的舉措將有助於應對逆全球化的逆流。世界經濟每年30%左右的增量由中國貢獻,中國擴大進口,出口國會通過向中國出口,擴大就業,活躍經濟,從而受益。
站在經濟全球化的角度,擴大進口其實就是國民經濟體外迴圈,是中國從貿易大國到貿易強國應有的思路,也需要設計出相應的國家級合作機制,如自由貿易區等。
此外,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去産能,也是補短板。補短板不僅靠國內,也靠全球資源,實際上就是擴大進口,這也是提高進口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從需求側來講,老百姓收入水準提高後,會産生高端消費和差異化消費。其中,越是高端消費,越不能夠國內自足,而越是差異性消費,則越要差異化的供給,所以進博會中“進口解決方案”一詞的使用頻率很高。
在擴大進口的過程中,國內企業需要正視外國商品帶來的衝擊。同時,中國應創造環境助力企業更好發展。在全球化時代,中國市場是世界市場的中國分場,中國擴大進口也是走向貿易強國的基礎。
從整體來看,經濟全球化是合作共贏,需要國際聯動。希望各個國家和地區在多邊、雙邊的經濟合作中繼續做大蛋糕,更好地分享蛋糕。(責任編輯 韓雅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