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改革開放40週年:忽略噪音,面向未來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時間:2018-11-15 | 責編:蔣新宇

范勇鵬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


正確認識改革開放,需要一種歷史的觀點、整體的觀點。所謂歷史的觀點,就是改革開放不能和新中國前30年割裂開來,不能和中華民族救亡自強的百餘年割裂開來,不能和中國二千年大一統和五千年文明史割裂開來,也不能和世界歷史割裂開來。


所謂整體的觀點,要把改革開放作為中華民族做出的一次歷史性探索來看待。這個過程不是某一個群體利益得失的過程,也不是西方政治學講的多元利益集團博弈的過程,而是中華民族整體通過內部的分工協作、有步驟有次序地追求民族復興,追求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奮鬥歷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成就,這與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分不開。在近現代歷史上,能夠一定程度上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大多靠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對外擴張、殖民、戰爭,來實現一個狹隘的民族共同體利益和權利(或特權)的提升。另一種是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削、掠奪。多數情況是兩者並存。


迄今來看,中國是唯一跳出了這兩種模式並取得現代化成功的大國榜樣。中國沒有通過向外轉移矛盾而實現了工業化,而是利用內部積累和梯隊式交替發展來實現工業化發展,這是因為中國有足夠龐大的內部空間。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的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群體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一定的犧牲。例如,改革開放是從解放農村生産力起步,農村和農民為了支撐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隨後在國企改革的大潮中,無數國企工人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換來了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家也及時出臺各項政策,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農民和工人的個人利益。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帶動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但是國家的發展戰略很快就激發了中部地區的崛起。東部地區的發展一度吸引了內地的資本和人才,但是通過西部大開發等戰略和“一帶一路”的帶動,西部地區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回顧這個歷史進程,中國就像一個大家庭。儘管家庭成員的發展有先後,但家庭成員之間會相互扶持,通過幫助和反哺給他們以新的發展機會,並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這一切,當然離不開決策者的明智審慎,離不開黨的事實求是作風和長期戰略規劃的能力,也離不開幾千年來形成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強大凝聚力。


相反,在很多國家,長期性的發展戰略會受到地區政治、身份政治或階級政治的制約,整體利益會被各種集團利益所綁架。常常是“做大蛋糕”的努力變成“分蛋糕”的一地雞毛,選舉中的“政治正確”口號變成“敗家”式的“尺蠖效應”。


抱著歷史的、整體的眼光來看改革開放,不僅能看到改革開放的很多重要特點,關鍵是可以使我們從改革開放中吸取經驗教訓,看清未來的方向。


紀念改革開放,要忽略噪音,面向未來。中國現在已經進入深水區,進入一個沒有榜樣可以參考的階段,中華民族以後面臨的挑戰不比1978年小,我們需要充分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實事求是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責任編輯 蔣新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