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共用經濟具有多重面貌 將重塑商業思維模式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單許昌 | 時間:2018-11-15 | 責編:于京一

原標題:共用經濟的多重面貌

單許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外國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現在共用經濟非常熱。很多商業模式,似乎加上共用,就變成了商業模式創新。共用單車的出現,一度讓自行車這個夕陽行業變成創新型産業。國家資訊中心2018年3月發佈的《中國共用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共用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49205億元,比2016年增長47.2%。

共用經濟之所以這麼熱,主要的推動力量有兩個。從國家層面上來説,中央領導非常重視,李克強總理表示,共用經濟不僅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以此可以有效降低創業創新門檻,實現閒置資源充分利用,形成新的增長點。從市場層面來説,因為有了移動網際網路和大數據這些新興工具,原來的閒置資源有渠道和機會得到利用。

一、什麼是共用經濟

事實上,共用經濟概念在中國風行之前,共用經濟早已産生。比如,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網際網路在中國進入普及階段,從那時起,網民就開始大量共用網路資源,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時的網民可以隨意下載電影、音樂、小説等資源,而不會被追究侵犯版權的責任。但隨著國家對智慧財産權保護的加強,提供這些免費資源的網站,大都倒閉或轉型了。

共用經濟的真正成型並成為商業模式,要到2014年,那時,為滿足人們的打車要求,市場上出現了嘀嘀打車、快的等叫車平臺公司。為解決人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難題,市場上又出現了小黃車、摩拜、小藍車等共用單車,一時間,大街上滿是五顏六色的自行車。為解決人們出行忘記帶傘的問題,一些公司推出了“共用雨傘”項目。為解決租客短期租賃,小豬短租應運而生。類似的共用經濟形式還有解決人們的專業知識問題的網站“知乎”,解決小企業辦公場所問題的辦公模式“聯合辦公”。

美國的共用經濟始於2008年金融危機。危機爆發後,美國人發現之前買了很多沒用的東西,就把像房子、車子等類似的閒置資源租出去,以貼補家用。像Airbnb(愛彼迎)、Uber(優步)這樣的平臺順勢而起,並迅速發展。這些共用經濟的模式,不僅僅盤活了美國人手中的閒置資源,更重要的是普及了這樣一種生活理念:使用即擁有。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現象,共用經濟到底是什麼,並沒有形成共識。美國學者雷切爾•博茨曼(Rachel Botsman)等人將共用經濟分成三類: 共用或租借平臺、二手交易市場、共用技能平臺。這是從共用經濟的市場角度來區分的,而有“共用經濟鼻祖”之稱的美國女學者羅賓•蔡斯(Robin Chase)在其專著《共用經濟:重構未來商業新模式》中認為,共用經濟有三大要素,即産能過剩(閒置資源)、共用平臺、人人參與。這是從共用經濟必須具備的要素角度來定義的。

共用經濟共用的是閒置資源,共用這些閒置資源就需要一個平臺來溝通供需雙方。學界和商業界理解的共用經濟概念存在很大差異,共用經濟也不像一些樂觀者認為的那樣好,對共用經濟商業模式爭論也非常大。

所謂共用經濟,筆者的定義是:資源擁有者將自己的閒置資源,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某種仲介平臺,供使用者使用,從而優化資源配置的經濟樣式。例如,滴滴出行(由“滴滴打車”更名而來)就是把閒散的私家車,供需要出行服務的乘客使用的模式。乘客共用了車主擁有的車的使用權,並付給車主一筆費用。這筆費用是一種租。租不僅僅包括地租和房租,凡是資源不轉移所有權,只轉移使用權,從而由使用者給付的費用,從本質來説,就是租,這種關係就是賃關係。,資源擁有者所獲得的費用從本質來説,就是一種資源租。

和傳統“勞動者-企業-消費者”的P2C路徑不同,共用經濟採取“提供者-平臺-使用者”的P2P獨特路徑。共用經濟利用基於大數據的網際網路平臺,將閒置資源的提供者和短暫使用者連接起來,實現供需的精確匹配。它不是以轉移産權為目的,而是短暫出讓使用權。通俗地説,共用經濟倡導“買不如租”的新理念。例如,租一輛共用單車,可以省去尋找停車車位的麻煩和買自行車的成本;通過嘀嘀打車叫來快車或順風車,可以省去買車和停車難的問題。能用來共用的資源,基本上都是那些使用頻率比較高的物品,例如出行的快車、自行車、短租辦公室等。

受制于技術和社會的發展程度,當前的共用經濟形式還非常有限。社會上還存在大量的閒置資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即使是運作起來的項目,也在實際中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共用雨傘項目,出現了雨傘大量被拿走的現象。

二、共用經濟的三種商業模式

共用經濟對資源提供者來説,不僅僅是帶來了一份租金收入,更是盤活那些日常生活中看起來無用的資源,並將之轉化為價值。

羅賓•蔡斯在《共用經濟》一書中提供的歐盟共用經濟報告稱: “對主人來説,一間房子裏有3000美元的東西是無用的;世界共有10億輛汽車,其中7.4億輛屬於一人獨自擁有,每天使用不超2小時……因此從空間看,房子裏3000美元的無用東西,是可以直接出租甚至轉讓的閒置物品或過剩産能;從時間看,全球汽車共有162.8億小時(=7.4億×22小時) 的過剩産能,閒置時還要佔用停車位,停放、清洗和保養都是問題。我不想每天總要記得還有洗車的任務沒有完成,也不想每天早上7點總是收到拖車司機的警告然後跑出去挪車。”通過共用機制,每個人都可以將自己閒置的資源提供出來,産生價值。

我們根據閒置資源的擁有者和使用者的數量和狀態,將共用經濟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不確定的資源擁有者通過某種網路仲介平臺的配置機制,向不確定的資源使用者提供不轉移産權的功能或服務。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滴滴出行的模式。滴滴公司的行為其實就是研發一個配置供需雙方的仲介平臺,讓不確定的車主向不確定的乘客提供出行服務,從而收取租。在沒有類似打車軟體之前,租客需要在路邊“守株待兔”等待計程車,而計程車需要不停地巡遊才能找到乘客,供需雙方無法精確匹配。因為不確定的車主和不確定的乘客是分散的,資訊也不對稱,通過打車軟體實現車主或乘客的精確匹配,可以減少計程車的巡遊時間,也減少租客的等待時間。滴滴出行的快車和順風車業務,將閒置的車利用起來,投入到出租市場中,增加了市場上的計程車輛的供給,顯著降低了由於計程車數量短缺帶來的打車難問題。

第二種類型是確定的資源擁有者通過某種網路平臺的機制,向不確定的資源使用者提供某種不轉移産權的功能和服務。這種模式最典型的項目是共用單車,共用單車往往是由一個公司向不確定的租車者提供租車服務。租車者通過智慧手機應用程式(App)掃碼,獲取租車的服務,而公司則根據一定的路程收取租金。當前,大量的公司在開發各種APP和各類産品,以便為人們提供某種短期租賃使用。

第三種類型是不確定的資源擁有者,通過某種機制,向確定的使用者提供不轉移産權的功能或服務。例如,分散的農戶,將自己承包的土地租賃給一個公司。從本質上來説,這也是一種共用經濟的形式。在農村,由於大量勞動力出去打工,不少土地拋荒了,形成了閒散資源。一些農民將這些土地出租給一些公司或個人,收取一定的租。農民把土地出租給某個公司,收取的費用就是租金。但是,農民給這些公司打工,比如採摘,由此獲得的就是工資收入。最近又出現一種新的共用經濟形式,就是一些房東將閒置的房屋出租給仲介,由仲介進行開發包裝。

共用經濟已經從早期的出行領域,擴散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除非是一些絕對排他性的資源,能夠共用的資源都漸漸納入了共用經濟的範圍,例如一些地方的人才,在不轉移檔案的情況下,利用閒散的時間,到某個地方挂職,或為其他地方工作,這是人才資源的共用。共用廠房、共用機器、共用技術、共用辦公室……共用漸漸深入到生産各個環節,“買一台機器不如租一台機器”的理念正在深刻改變生産方式。

三、共用不經濟

但上述共用經濟的模式並非都是“經濟”的。

哈羅單車賣身永安行,摩拜單車賣身美團,小藍單車倒閉後被滴滴收購。此外,酷騎單車、1號單車、小鳴單車等,部倒閉了。人們不禁要問,燒了這麼多錢,共用單車這個行業為什麼連一個獨立的公司都沒有真正走出來?問題出在哪?

常見的解釋包括:運營共用單車的企業燒不起錢,缺乏盈利模式,單車遭遇人為破壞、盜竊,亂停亂放惹人厭惡,缺乏監管規則,等等。從經濟學角度來説,這涉及到共用“不經濟”的問題。

所謂共用不經濟,就是共用資源擁有者的閒散資源通過共用,並沒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反而劣化了資源配置,導致了更大的浪費。比如,人們很容易見到,由於監管不力,隨意放置的共用單車堵塞了交通和行人道路,不但沒有優化資源配置,反而製造了“車災”。

第一種共用不經濟是不確定性的資源擁有者對不確定的資源使用者,沒有形成好的資源匹配機制,導致閒置資源配置的匹配劣化。比如説,一些私家車車主拉客宰客。私家車車主出租了自己的車,但是,繞路的同時又宰客,既給乘客帶來了經濟利益損失,又浪費了乘客的時間。這樣,一些閒散資源雖然得到利用,但是卻是劣化了資源配置。

第二種共用不經濟是一個確定的資源擁有者向不確定的資源使用者提供的功能和服務不匹配,浪費了資源。現在很多大城市的小區門口常見的禁止性標語是“共用單車不得入內”。共用單車雖然給消費者帶來了某些便利,卻佔用了公共資源,太多的亂停亂放讓很多人無路可走。

第三種共用不經濟是不確定的資源擁有者向特定資源使用者提供的功能和服務不匹配,浪費了資源。有些房屋仲介公司,將大量的房屋低價租下來,高價轉租給租客,導致不少城市的房租暴漲,引起了社會的公憤。拿北京來説,由於資本的大量介入,一些仲介公司掌握了大量房源,並利用北京這幾年清理群租房和危房導致房源減少的時機,趁機抬高房租價格,賺取差價。有些地方,資本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下鄉圈地,把土地圈過來之後並未真正耕種,而主要向國家套取補貼,導致土地的更大浪費。

四、共用經濟為什麼只有在當代才能火起來

資源擁有者向使用者出租自己的資源的某些功能和服務,並獲得一定的租金回報,其實自古皆有。但是,共用經濟為何會在當下形成風潮呢?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資訊技術的爆炸式發展,為閒散資源與分散的資源使用者提供了資訊上的匹配。以往,由於資源的分佈是分散的,使用者也是分散的,沒有一個仲介平臺提供準確的一對一的資訊和信用保障,大規模共用這些閒散資源是難以想像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廣泛嫁接各種商業平臺,推動了分散資源的集中化,使得資訊的匹配更加精準。

二是分散的閒置資源的空間集聚超越了歷史任何一個階段。閒散的資源分佈往往是分散的,資源只有通過集聚,才能發揮共用的效用。把閒散的資源,通過某種機制集聚起來,形成規模效應,形成了資源空間集聚的強大力量。

空間經濟學的開創者、德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Alfred Weber,1868-1958)第一次將資源的集聚與分散系統化成為空間經濟的經濟基本力量。他在《工業區位論》一書中指出:“集聚因素是一種‘優勢’,或是一種生産的廉價,或者是生産在很大程度上被帶到某一地點所産生的市場化,分散因素是由生産的分散化(生産不在一個地方)産生的生産廉價。對任一集中化的工業,集聚和分散因素的相互作用總能産生單位産品的一定成本指數,該指數是集中化規模的函數。”

韋伯非常有遠見地指出了將分散的資源集聚在某一空間內,可以顯著降低生産成本。在現代社會,由於進入了移動互聯的新時代,資訊的匹配更加準確,運輸時間和成本顯著下降,分散的閒置資源集聚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三是技術創新不斷迭代。共用單車是建立在手機智慧化基礎之上的,有掃一掃這一功能,共用單車的模式是不可能出現的。同樣,如果當初沒有微信,滴滴打車也很難出現。運用不斷迭代升級的技術掌握共用單車的相關數據,提升實時分析數據能力,共用單車的鬆散管理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商業模式才能更加有效。

儘管共用經濟在實際運作中出現了各種問題,但以各種面貌出現的共用經濟還將深刻影響中國企業商業模式,改變産業的生態鏈條,重新塑造人們的商業思維模式。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