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中國長期繁榮的必選項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文 | 時間:2018-11-14 | 責編:王琳_觀點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教授


近年來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甚至關門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在全世界蔓延,中國則牢牢地高舉開放大旗,成為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市場對等化的全球領先者。然而,仍有一些國際輿論在懷疑中國開放的誠意與恒心,忽視了對外開放政策已融入到中國發展骨髓血液中的基本事實。無數事實已表明,開放是中國繁榮發展的歷史經驗、現實優選與未來必然。


1、歷史

從歷史進程上看,對外開放是近代以來中國能成功地轉衰為盛、持續增長的重大動力。明清以來閉關鎖國、落後挨打的沉痛教訓為中國人敲響了警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想要發展和壯大,就永遠都不能關到府。哪怕此前的國力再強盛,也要時刻保持著與世界的交流互鑒,否則,遲早會變成夜郎自大者而固步自封,最終被別人所超越,難逃被欺淩、被壓迫的命運。改革開放40年的事實再次提醒國人,保持開放心態,實施開放政策,向強者學習,才能成為更強者。40年來,中國人放眼世界,與時俱進,從全世界汲取前沿科技知識、先進管理經驗,吸收國外制度的優勢,借鑒他國體制的良弊,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眾生活需要,使國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來,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國走出國際社會“局外人”(outsider)困境,一步步成為“局內人”(insider),經濟總量增長了224倍,對外貿易總量增長了199倍,從國際體系的邊緣地位逐漸躋身至中心地位,從國際規則的追隨者逐漸升級成改革者,從國際形勢的被動接受者逐漸演進為主動塑造者,從國際領先技術的複製者進步為貢獻者。受益於開放,從開放中嘗到甜頭,沒有任何理由讓中國人走回頭路,任何中國人都不會允許自己國家重新回到關門狀態。


2、現狀

從現實狀況看,對外開放是目前中國自上而下認可、全民達成共識、根本大法規定的基本國策。40年來,無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還是《中國共産黨章程》,無論是五年一次的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報告,還是每年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寫著“堅持改革開放”的內容。對中國人而言,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已從最初的實踐摸索變成了黨和國家日常運作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在當前世界經濟面臨著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加的大背景下,堅持開放融通之路,維護開放型國際經濟和多邊貿易體制,既是中國持續繁榮發展的理性選擇,更是獲得全球普遍支援的大國責任所在。近年來,在上海、海南等多地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在金融、貿易、投資、關稅、智慧財産權等多個敏感重大領域放寬市場準入與深化改革,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進一步表明瞭中國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政策的重大政策宣示與堅定主張,更是證明了中國人在對外開放上言行一致的基本事實。


3、未來

從未來走向看,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保持可持續增長、屹立於強國之林的必經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就是堅持強國之路。對外開放,保持對國內改革深化的倒逼,保持對國際重大動向的關注,保持對世界先進技術的追趕,保持對全球領先事物的學習,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永遠位居前列。通過未來持續雙向開放,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經驗,對積弊已久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方案,為世界各國提供中國發展機遇,推進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本身就是走近全球舞台中心的中國的大國責任。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進口與對外投資,進一步説明中國的對外開放不是獨角戲,而是各方共同參與的合唱。相比于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中“零和博弈”的現實主義邏輯,以及過去五百年西方各國崛起進程中帶來的殖民、侵略、戰爭與衝突的歷史教訓,中國人越來越明白,只有中國大門越開越大,讓世界走進中國,中國才能走向世界。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


當然,對外開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進一步全方位對外開放政策正在走入全球深水區。中國需要總結他國的經驗教訓,審慎地走好對外開放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在積極地“走出去”。在投資、貿易、旅遊、文化、教育、資訊等領域,中國正在走進各國,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中國對外開放,還是中國走出去,都要保持循序漸進的節奏。


畢竟,作為一個人口占全球比例近20%的大國,中國的全方位開放將給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更全面的審慎評估與更充足的防範預案,對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來説相當必要。全方位開放如同再次破繭成蝶,雖可能會有不適,但一個更開放的中國定將造福于整個人類,定讓世界更加刮目相看。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