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記者 王琳) 9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舉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暨“一帶一路”學院成立大會。
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言發表主旨演講,實錄如下:
中國詩人艾青先生寫過一句詩:“蠶在吐絲的時候,沒有想到吐出一條絲綢之路”,蠶吐絲的時候,也沒有想到吐出“一帶一路”學院,我認為絲綢之路的出現,應該是實踐的産物,是人追求的産物,也就變成了歷史的産物。“一帶一路”學院的出現,同樣也是實踐的産物,是人理想追求實踐的産物,當然也會變成歷史的産物。預祝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在未來的歷史上,能夠留下自己的痕跡,能夠研究出好的理論成果。
我不懂經濟,只好談一點文學藝術相關的事情。1979年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初,在北京的舞臺上出現了一部影響巨大的舞劇《絲路花語》,在北京連續演了一個月,各界好評如潮,一票難求。後來這部戲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過,據説累計演出場次高達1800多場,這個戲目前在敦煌大劇院變成了常設的節目。
我去年看了這場演出,比我在79年前看的時候有了更多的感想。我感覺到這個舞劇所表現當時的一些歷史故事,依然在我們當今社會發生著,舞劇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們周圍,譬如“反彈琵琶伎樂天”,取自於敦煌壁畫,體現了當時藝術創造者豐富的想像力和這種非常高妙的審美觀。這樣一個藝術形象經過舞劇宣揚之後,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中國觀眾腦海裏。隨著這場演出在國際上不斷出現,這樣一個藝術形象也深入到了歐洲、美洲、非洲很多國家的觀眾的腦海裏面,這樣一部作品産生的作用是超出了文化的,是超出了藝術的。
“絲綢之路”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一般老百姓來説,它就是一個歷史名詞,但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作品,喚醒了歷史記憶,因為這個作品再現歷史上輝煌。不只是用數字體現,而是用感情、人物、形象再現藝術。
2015年在福建泉州參加亞洲藝術節的時候又看了一部舞劇,福建省歌舞劇院排演的《絲海夢尋》,這部戲表現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表現了在當時泉州中國遠東最大的海港城市一種繁榮、繁華的景象。我們在看完戲以後,也去參觀了泉州很多歷史建築,感覺到這確實是一個文化交融之地,伊斯蘭教的寺廟、佛教的寺廟、基督教、天主教的教堂,都和平共處、比鄰而立。戴頭巾的、蒙著棉紗的,身穿道袍的,身披袈裟的,大家你來我往,見面微笑,互相示意了解。
在泉州確實出現了多種文化的共榮、共存。也出現了各國人民、商人們之間、官員們之間的交流,舞劇所描述的,所看到的除了這些正面的、美好的、友好的、善良的之外,當然也有反面的、負面的、黑暗的、壞的力量。人類的歷史實際上就是正的能量和負能量的搏鬥。善與惡的搏鬥,這也是歷史發展的人類進步的動力。我們永遠也不要期望著出現全部是關於菩薩的世界,我們的世界長期存在著各種矛盾,但是這樣藝術作品向我們展示的、向我們昭示的善的、真的、正義的、光明的總是會戰勝黑暗、負面的、惡的。通過這樣一種藝術的創造和藝術的欣賞,我們的思維就不再局限于海上絲綢之路和陸地的絲綢之路,擴展到整個人類的歷史和未來。
看了這兩部舞劇之後感想很多,我覺得凡是人類歷史上所創造出來的,凡是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留下了痕跡的文學和藝術都不會被忘記,隔多少年以後會重新用藝術的形式再現那段歷史,凡是藝術精心創作出來的精品必定給現代的人、當代的人以很多的啟迪。除了通過一種藝術欣賞來回顧歷史之外,也會通過藝術欣賞借鑒歷史經驗,然後來面對現實、創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關於絲綢之路,我也曾經發表過一些簡單的看法,它在政治家心目中當然就是政治合作之路,在經濟學家心目中這就是經濟貿易之路,對文學藝術工作者來講,這就是文化交融之路、藝術交融之路。
我想現在面對的新絲綢之路,這個偉大構想提出來已經五年了,已經在新的“一帶一路”上發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不僅僅應該經常用藝術來關照歷史、回憶歷史,更應該把我們眼光放到現在,所以要了解新的絲綢之路上發生新的故事。
過去在有關“一帶一路”藝術作品裏面看到的是沙漠、駱駝、大帆船、滔天巨浪、敦煌壁畫、泉州寺廟等等,我想在未來“一帶一路”藝術創作當中出現的很可能是高鐵、飛機、巨大的貨輪,以及更加豐富多彩的、更加現代化的生活。生活變化了,時代也發展了,有關藝術表現的內容也必將隨之發生變化。
所以,我覺得絲綢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解溝通之路,所以最終絲綢之路是人的道路。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