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琳 蔣新宇 | 時間:2018-09-08 | 責編:王琳_觀點

(中國網訊 記者王琳 蔣新宇)2018年9月8日,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在北京密雲舉行。太和智庫邀請來自政商學界的專家,分享思想智慧,共謀創新合作,凝聚共同價值,為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尋找更加有效的解決之道。本次可持續發展分論壇由波黑前總理Zlatko Lagumdzija博士擔任主席,由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太和智庫歐洲中心主任Thorsten Jelinek博士主持。與會嘉賓圍繞“克服可持續發展結構性障礙”“提升綠色科技與産業”“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新角色”三大議題展開討論。

 

儘管各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付出了較大努力,但很多經濟體仍未擺脫或改變舊有的生産和消費方式。較之於改變能源結構,減少工業碳排放更是難上加難。截至目前,化石燃料需求仍然高於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稅只涉及較小的經濟體量。如何突破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結構性障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在“克服可持續發展結構性障礙”議題下,捷克共和國前總理Jan Fischer先生首先作了題為“可持續與當前地緣政治:上下求索”的發言,Jan Fischer先生認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取得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平衡,它是一個跨學科、跨部門的議題,很多利益攸關方都要參與其中。但當前世界的特點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超級大國和小國之間的不平衡、不平等。捷克共和國駐聯合國終身代表、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前任主席Marie Chatardova女士認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離不開各個國家的共同努力,特別是科技進步,要加強全球夥伴關係,提高政策凝聚力,在全球層面上創造有利於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並著力解決融資問題。

 

波黑前總理Zlatko Lagumdzija博士發表以“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從共同社會到環境可持續”發表演講,他強調,我們不僅要討論應該如何去做,更要討論如何讓所有利益攸關方樹立正確意識,以更具協調性的方式去付諸實踐。太和智庫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侯佳儒博士在題為“如何調整與設定環境公約協商的基調?”的報告中提出,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國際氣候公約談判奠定基調。

 

目前,在有關國家新的政策與立法支援下,綠色科技與迴圈供應鏈市場正逐步形成,一些大型跨國企業也多次表態會在未來努力實現碳平衡,同時,人們在智慧綠色生産與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電氣化、可再生能源、環保技術、氣候金融等領域也正在不斷取得進步。但我們也應看到,可持續發展仍被普遍認為是推高投資成本的重要因素,很多企業無視市場對綠色科技和産業不斷增長的需求,部分國家也依然不重視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讓利益攸關方在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之間達致平衡,成為亟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提升綠色科技與産業”議題研討中,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溫宗國先生首先作了題為“綠色科技及其産業化發展”的發言。溫宗國先生指出,中國環境新技術大部分處於中試階段,而國際領先國家技術已進入成熟期。總體上看,中國落後國際領先水準約10年,但這個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中國環境新技術偏基礎、産業化水準較低,以設備和工程建設為主、綜合服務商比例偏低。國際清潔能源論壇(澳門)秘書長周傑先生以“日本如何採取能源技術創新戰略,以應對全球變暖和能源轉型”為題發言,他認為,能源和環境問題,對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科技特別是減排技術創新是重中之重,並他重點介紹了脫碳化技術等日本能源技術創新的戰略案例。瑞典國際事務研究所主任Mats Karlsson從歐洲視角解讀未來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他認為,歐洲亟待重建一種新的、類似于中國的和諧理念,或本屆太和文明論壇主題--“科學文化·未來倫理·共同價值”的社會契約,從而跨越式地實現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於“探索航空業可持續發展路徑,通過行業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航空環境經理黃越女士認為,國際航空工業與SDGs息息相關,她從該行業2050路線圖、技術、運營、基礎設施等方面論證了國際航空工業發展有助於推動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正在不斷加大對空氣和水土資源的治理與保護,可再生能源投資位居全球首位,並承諾將會減少廢棄物與其他形式的污染物排放,降低資源損耗。毋庸置疑,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正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圍繞“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新角色”議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海濱先生首先作了題為“理解中國在全球可持續中的新角色:挑戰與機遇”的發言,張海濱先生認為這個新角色是“引領者”,但同時強調引領不是領導,不意味著中國從發展中國家畢業而變為發達國家,引領主要體現在觀念和行動上的引領,做好國內的綠色、低碳發展。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俊峰發言以“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新角色”為題發言,他認為,中國一直在跟隨和推進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並非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從氣候變化的複雜性來看,也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領導的。生態環境部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副主任周國梅女士在題為“‘一帶一路’如何實現綠色化?”的演講中提出,綠色“一帶一路”與SDGs可以協調推進,二者在目標、內容、機制等方面都存在相似性,可從頂層設計、源頭把控、綠色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實現“一帶一路”的綠色化。中國節能減排産業基金管委會執行主任周凱先生在“世界新秩序的主旋律——拯救地球延續文明,探索生態文明發展之路”的報告中指出,可持續發展需要全球對話達成共識,而不是爭吵。中國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生産工藝等領域的創新已經處於世界先進行列。太和智庫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市場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永生先生發言題目為:“中國的綠色能源發展:措施與績效”,他認為,綠色能源發展是中國能源轉型的重要內容之一,除此之外,還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潔利用傳統化石能源。中國已採取多種政策措施促進綠色能源發展,成效顯著。對於“中國如何管理全球戰略資源”問題,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比較政治和公共政策所所長于宏源先生認為,礦産資源在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國礦産資源對外依存度大,易受到資源貿易、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經濟等因素影響,為此,中國需要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國合作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全球可持續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不公平、不平等進一步加劇,這對凝聚全球共識,推動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干擾。2015年9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了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本屆太和文明論壇可持續發展分論壇通過研討,針對實現全球2030年議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達成五點共識:一是需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二是需要所有利益攸關方行動起來並積極參與其中,三是需要加強法律法規與相關制度建設,四是需要保持政策的連貫一致,五是需要處理好政府作用與市場力量之間的關係。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