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看中冶集團如何發力供給側改革、堅持高品質發展

來源:中國冶金報 | 作者:杜笑 | 時間:2018-08-27 | 責編:王琳_觀點

        目前,國有企業正深入推進以供給側改革為核心的全面改革的推進,奮力開創高品質發展的新局面。在這轉變過程中,國有企業如何結構調整?如何在新舊動能追趕接力中進化蛻變?如何創新驅動?8月16日-17日,《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隨著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主辦、中冶集團承辦的“智行中國——走進中冶集團”融媒體調研宣傳活動走進了中冶集團。


        轉換動能 成功轉型


       “當前,中冶集團已經成功實現轉型,正以“做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産業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品質發展之路”為企業戰略定位,在立足冶金主業的同時,大力拓展非鋼産業,在美麗鄉村與智慧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地下綜合管廊、特色主題公園、水環境治理、裝配式建築等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可以説,中冶集團在實戰實踐中培育和成長起來的改革經歷不僅是彌足珍貴的寶貴財富,也為我們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積蓄了不竭的動力。”8月16日上午,在本次活動的首站——中冶集團總部,中冶集團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中冶集團走過的歷史性跨越和變革之路。


       2012年,受內外環境影響,中冶集團跌入包袱沉重、管理下滑的低谷。被國資委評為最低D級企業,2012年虧損額高達73.6億元,企業震蕩、人心混亂。2012年9月5日,中冶集團在內部召開了力挽狂瀾的“9·5”會議,成為中冶集團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捩點,拉開了中冶集團改革脫困、奮力自救的華麗大幕。


        自2012年以來,中冶集團在改革—發展—改革的螺旋升級進程中,固本強身、轉換動能、騰籠換鳥,破解發展難題、化解風險挑戰,擺脫髮展困境,經營業績年年遞增,考核業績由D級躍升至A級,進入連續增長的快車道,當之無愧稱之為央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型升級的典範。中冶集團強化頂層設計,打造冶金建設國家隊助力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全面在“一帶一路”上展現中國力量。同時,鍛造成為國家基本建設的主導力量和新興産業的領跑者,一系列改革舉措梯次鋪展,夯實了發展根基。以科技創新為源動力,在核心技術的迭代升級中再造企業新優勢,在系統能力提升中推進企業由要素驅動的粗放增長邁向創新驅動的內涵增長,使一個傳統的冶金老企業實現了提質換擋。這些改革成效令人印象深刻、深受鼓舞,為其他行業企業、為中國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化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和借鑒。


        向新能源領域進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汽集團考察時強調,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8月16日下午,《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記者走進此次活動第二站——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參觀國內規模最大的高鎳三元前驅體研發及生産基地與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純氧化鈧研發及生産基地。


        “為推動國家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中冶集團積極響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産業結構,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資源,推動優勢産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利用瑞木鎳鈷礦鎳、鈷、錳、鈧的優質資源,依託長遠鋰科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製造經驗、中國恩菲在濕法冶金領域技術優勢,打造以高鎳三元前驅體為核心的新能源板塊。”中冶新能源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據介紹,2017年9月,中冶集團聯合國軒高科、比亞迪、曹發展共同投資設立中冶瑞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中冶新材料項目,將瑞木鎳鈷礦的氫氧化鎳鈷産品加工成高鎳三元前驅體材料、提取高純氧化鈧,打通了從原料到前驅體、正極材料、電池組裝、整車製造一條龍的産業鏈優勢,實現全産業鏈融合,有助於及時反饋市場需求,向市場提供有效供給,必將成為中國製造2025技術水準先進、引導示範項目作用突出的典型代表。該項目分兩期建設,總投資達36.9億元。其中,一期16組共80台合成釜生産線建成投産後達到年産4萬噸鋰離子電池高鎳三元前驅體(NCM622)及相關不同型號産品的規模;二期産能擴建,佔地面積達129畝,建築面積為4.7萬平方米。其一、二期建成達産後,將達到年産6萬噸鋰離子電池高鎳三元前驅體(NCM811)及相關不同型號産品的規模。屆時,該項目一、二期下游既定客戶的産量預計能覆蓋國內動力電池50%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是全球最大的高純度氧化鈧生産和研發基地。該項目建設速度也創造了曹妃甸地區央企投資建設最快紀錄,也必將成為各級政府和企業參觀學習的樣板工程。與傳統工藝相比,該項目採用了40項專利技術,根據原料特性開發了定制式、短流程生産工藝,在基建投資和生産成本上有明顯的優勢。


        據了解,中冶瑞木紅土鎳礦中伴生鈧金屬,中國恩菲根據産品特點,歷經4年自主研發出高效、經濟的提鈧工藝,突破了世界上紅土鎳礦鈧資源回收的技術瓶頸,目前在鈧資源回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能夠為鈧資源綜合回收的工業化實施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並能夠大幅度降低氧化鈧的生産成本,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其技術的競爭優勢。


       引領建築業綠色變革新發展


     “中冶綠色裝配式建築以‘十年磨一劍’的精雕細琢傲然出世,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為發展理念,以中國二十二冶集團國家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鋼結構製造中心、重型裝備製造和精密鍛造四大産業園區為依託,形成了以裝配式鋼-混凝土體系、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體系、裝配式低能耗建築為代表的三類産品體系,具備房地産開發、規劃設計、工業化設計、PC部品部件生産、諮詢、鋼結構部品部件製造、工業化管道設計、機械電氣模組化施工、工程總承包一站式綜合服務能力。”8月17日,在本次活動的最後一站,中國二十二冶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會清向記者表示。


        據介紹,2010年,國家“十二五”規劃首次將綠色建築納入國家五年發展規劃。中冶集團以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為前沿陣地啟程綠色建築研發之路,在遵化黨峪金山工業園區,建設“裝配式建築PC生産基地”,基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能夠輻射150公里範圍內的京津冀地區市場,具備年産6萬立方米混凝土部品部件的生産能力,是華北地區最具規模的裝配式建築産業基地。據介紹,這是中冶集團享譽業界的又一力作,必將引領建築業綠色變革新發展,點亮中國“智”造的宏偉航程。專家表示,進入新時代,中冶集團面對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旗幟鮮明提出“做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産業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高品質發展之路”的戰略新定位,把發展裝配式建築産業當作深化企業供給側改革、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重要抓手之一,將創新擔當的精神、獨佔鰲頭的技術與科學嚴謹、追求卓越的態度應用到裝配式建築産業開拓與發展當中,培育中冶集團在建築主業板塊的新優勢和新動能,全面展示了當前國企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國企發展的堅實步伐。中冶集團在實戰實踐中培育和成長起來的改革經歷不僅是彌足珍貴的寶貴財富,也將為我們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積蓄不竭的動力。


      “智行中國——走進中冶集團”融媒體調研團的智庫專家與主流媒體在座談交流與現場參觀中,不斷碰撞思想火花、凝聚智慧合力,不斷建真言、謀良策、獻實招,進而推動中冶集團乃至整個中央企業的發展,並展現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全面展示改革開放40週年成果。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