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近日,中國網智庫中國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舉辦第五期中國圓桌“中美貿易戰的思考、應對與未來”主題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于澤表示,隨著製造技術的數字化、智慧化等變革,中美兩國貿易模式會發生改變。叢技術演進角度看,這次中美貿易戰,會塑造未來全球貿易格局。
美國本國三方對貿易戰的不同訴求
中美貿易戰中,特朗普、美國民眾和美國在華企業一致對外,但訴求不同。特朗普關注的是世界秩序,美國民眾關注的是全球化過程中利益的改變,在華外企關注的是本身在中國的地位逆轉。
特朗普的訴求表面上看是減少貿易逆差,實際上是美國對貿易秩序和世界秩序的重新定位,已將中國視為與美國存在競爭的一方。特朗普雖然是一個商人,政策中有強烈的個人烙印,但他對中美兩國的判斷是基於戰略層面的,不僅僅是商人利益。
美國民眾關心的核心問題並不是貿易戰,而是能否通過貿易戰改善自身處境。支援貿易戰的美國民眾將其切身感受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中國的開放、崛起聯繫在了一起。近年來,美國的社會收入分配狀態正在從正態分佈逐漸進入冪分佈,部分中産階級下滑,收入向底端收斂。特朗普的貿易戰口號在這個背景下,契合了很多民眾的想法。
在華外企的訴求是認為受到不公平待遇,需要通過貿易戰解決問題。近年來,大部分在華製造業外企,利潤增速出現較大變化。2018年上半年,全部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增長17%左右,外企及港澳臺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長8%左右。部分在華外企將這種利潤增速下滑歸因于市場環境存在問題,希望通過貿易戰等手段改善在我國經營環境。
不同訴求形成的深層次原因
近年來技術模式的逐漸變化是不同訴求背後共同的深層原因——貿易模式從産成品貿易逐漸成為中間品貿易,未來則有可能在部分程度上回到産成品貿易模式。
特朗普打貿易戰背後有技術自身發展的要求。上世紀80年代以後,貿易模式從産成品貿易逐漸成為中間品貿易,由於資訊化導致國際貿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供應鏈在全球分佈,這中間的過程就是外包。
傳統製造業的流水線是標準化加工,非常適用於擴大産能,跨國公司傾向於將中間環節外包,利用不同國家在不同要素的比較優勢和規模報酬遞增,就出現了大量的中間品貿易。
隨著技術逐漸數字化和自動化,生産過程存在大量相互的標準測量,這種高度協同的生産模式會更多的傾向於在本國完成整個生産過程,一旦出現外包,相互測量的誤差會嚴重影響生産。隨著這種技術模式的逐漸成熟,中間品貿易模式的成本在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向産成品貿易回歸,這種回歸是更高層次,智慧化生産條件下的回歸。
這種模式條件下,智慧化時期各國的生産要素,由互補逐漸轉為替代關係,這時,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爭端是新一次技術革命的反映。為了推動數字化生産的發展,需要本國生産的聚集性,貿易戰、減稅、能源自給等政策都客觀上提升了數字化生産的聚集優勢。
從這個角度來講,此次貿易摩擦,更深層次的是在新的技術革命下出現的國際貿易模式轉型而産生的,各國在爭奪數字生産的制高點。我們現在處於轉型的陣痛期,貿易摩擦持續的時間要更長一些,會更適應重構全球供應鏈和價值鏈。
中國應堅持以製造業為核心
短期來看,中國應加快新一輪開放步伐。通過進一步開放,給在華的所有中資、外資企業創造平等的國民待遇,以更好地幫助這些企業在市場中平等競爭。
長期來看,中美貿易戰是技術轉型過程中的鎮痛期。中國國內要堅持以製造業為核心,加大在製造業、尤其是數字化方向的投資。由於數字化製造中産業聚集的需要,中國要延長國內産品的增加值和價值鏈,通過産業聚集更好發揮未來數字化的聚集作用。
同時,在規則條件下修正WTO國際貿易規則,適應生産的技術轉型,這也將對美國民眾的收入産生有積極影響。當前情況下,曾經的談判方式很難取得有效成果,需要創造性地提出新的談判規則,在規則下修正現有的WTO規則。
中美貿易戰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一定要維護國內資産市場的安全性與穩定性,穩定資本流動,創造一個平穩的環境以應對新技術條件下的生産模式轉型。(責任編輯 韓雅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