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趙勇
中國網訊 近日,中國網智庫中國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聯合舉辦第五期中國圓桌“中美貿易戰的思考、應對與未來”主題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勇表示,貿易戰對中美雙方都不好,不能簡單的以輸贏來論。在中美貿易戰中,分析中美兩國貿易的依存關係,不能將視角局限在貿易領域,也要考慮其他因素。
美國中心國家角色轉變
中美兩國貿易依存關係與美國中心國家角色的轉變有關。
上世紀80年代之前,特別是在上世紀40-50年代,美國是全世界工業製成品輸出國,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是生産産品,再把産品賣到其他國家。和中國目前的角色相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美國經濟結構出現很大調整,實體經濟部門比例在萎縮,80年代陸續開始出現赤字,赤字規模逐漸增大。這樣的赤字規模增加,並沒有動搖美國世界中心的地位,只是發生了角色轉變。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金融要素在美國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上升,金融要素既包括國內金融産業的發展,也包括由於美元貨幣霸權所獲得的國際鑄幣稅的收益。美國的核心利益來自於金融層面,不僅是美國國內金融業的發展,還有美元的利益。
國內貨幣需要向外輸出,要有赤字。關注出口貿易所佔比重的同時,也要關注進口貿易的所佔比重。
美國從中國進口産品是對中國的依存,這不但滿足美國國內消費者的需要,也是美國金融利益實現的重要途徑。
可見,圍繞貿易本身所進行的貿易衝突,特別是特朗普政府所標榜的減少貿易赤字的努力,看上去是保證了貿易層面的利益,但站在金融層面,特別是站在美元霸權角度來講,是不利於美國金融層面利益的。
要素的跨國流動性
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特別是沒有資本要素跨國流動的時代,出口反映的是本國國內生産要素的凝結,出口量直接對應國家對外貿易利益。上世紀80年代以後,資本要素跨國流動性提高,出口不再是一個國家自身要素稟賦的反映,而是多國要素的凝結。貿易依存關係更加複雜。
美國以前是産品生産者、産品加工車間,現在是要素的配給者、要素加工車間。在國際市場中,美國是配置全球要素的重要力量。從貿易依存角度來講,打貿易戰的影響是相互的。
2016年數據顯示,中國出口份額中55%的産品是外資企業出口,全部貿易額的42%是外商獨資企業出口,其中,美國跨國公司所佔比重很大。美國針對中國徵收高額關稅,不但中國的企業受影響,全世界的企業,甚至美國的企業都會受到影響。
進一步説,在中國出口份額中還有8%的國有企業,剔掉國企、外企之後,對外出口中,私營企業出口額佔35%左右。這時候,貿易依存分析要考慮要素跨國流動性。
市場的自由分工
當前中美兩國的貿易依存關係,是市場自由分工的結果。
上世紀80年代以後,世界經濟中關稅壁壘逐漸減少,市場邊界不斷擴大,中美兩國相互依存關係的形成,反映了中美兩國經濟基本面的差異和互補的局面。這種局面的形成,在政策層面的影響並不明顯,不會影響中美兩國的經濟聯繫。
政策分為臨時性和長期性兩種。産業轉移或直接投資過程中成本非常高,受臨時性政策影響很小,除非持續徵收高額關稅,否則很難導致在華企業轉變經營策略,轉移到美國或其他國家去。
中美兩國的貿易利益
事實上,貿易利益不是美國的核心利益,貿易利益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中美貿易戰中,其實是拿中國的核心利益與美國的非核心利益做交換和對抗。從中美兩國貿易規模的比重,以及貿易額在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來看,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存度更高。中興事件的出現凸顯了中國對於美國産品的依賴屬性。
但美國市場對中國市場也存在依賴。從美國的出口數據來看,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佔對外出口總額比重,從中國入世前的2.6%上升到將近9%。而從美國的進口數據來看,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更加明顯。美國從中國進口額佔美國總進口額比重,從中國入世前的9%左右上升到22%,比重非常大。從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産品數額來看,2016年,美國從中國進口4151余種産品,其中接近1700種産品的進口份額佔美國該産品全球進口份額超過20%,相對較大。
不論結果如何,貿易衝突過程中存在很大的貿易成本,中美貿易的相互依存關係,直接決定了發動貿易戰的貿易成本到底有多大,這將是影響下一階段中美貿易衝突規模的關鍵因素。(責任編輯 韓雅潔)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