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羌建新 : 中美貿易摩擦是結構性問題,中國仍然要按著自身節奏發展

發佈時間:2018-03-29 14:47:42    來源:中國網    作者:    責任編輯: 毅鷗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羌建新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羌建新在發言中解析了特朗普“三項措施”背後的心態,並且提出有針對性的反制措施。他提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貿易摩擦背後反映的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摩擦,因此有可能會常態化。

如何看待特朗普“三項措施”背後的心態

       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來自中國的600億美元(約合3800億元人民幣)産品徵收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並購。

       羌建新表示,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最需要關注的不是加徵關稅以及背後的中美貿易失衡,而是智慧財産權、技術轉讓。此次“301調查”引發了特朗普宣佈的三項措施:

       第一,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2日簽署總統備忘錄,依據“301調查”結果,將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大規模徵收關稅,可能涉及徵稅的中國商品規模可達600億美元。

       第二,3月24日,美國貿易代表處已就智慧財産權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WTO)起訴中國。

       第三,要求美國財政部將在60天內出臺方案,限制中國企業投資並購美國企業。

       如何看待這三項措施?

       首先,與目前中美經濟體量的變化、綜合國力的變化以及中國這些年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上升息息相關。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産業鏈當中的地位逐漸在提高,這比體量的擴大更重要,這不僅證明中美之間體量的差距在縮小,更重要的是與以美國為代表的技術前沿之間的差距在縮小。這導致作為領跑者的美國壓迫感越來越強,從全球價值鏈角度來看,這導致美國既是對當下的憂慮,更多是對未來的擔憂、憂慮。

       其次,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後,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模式調整有關。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國家意識到過去依賴虛擬經濟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脫虛向實”,美國推出再工業化戰略。這不是簡簡單單地重復到原來的製造業,而是聚焦高端製造業,爭奪的是新的工業革命的制高點。中國一方面不斷在追趕,距離越來越近,而且中國通過“中國製造2025”戰略也想搶佔制高點,這就衝撞聚頭了。

       因此,特朗普在這個時刻提出這樣的措施在情理之中。如果這些措施能夠實行,可能確實會對中國的發展戰略有所擾動,但是改變不了大趨勢,中國發展到今天實施“中國製造2025”戰略既有技術引進的因素,也是我們技術內生進步的結果,儘管會産生擾動,對我們製造強國的建設以及2025戰略的實施會帶來一些困難,但不會造成根本影響。

       中美貿易摩擦,做好常態化的心理準備

       此次中美貿易摩擦,我們傳遞了一個真誠而且清晰的信號——中方不想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貿易戰。

       對於特朗普的“三項措施”,我們的策略還是後發制人,或者引而不發,反擊在技術層面留有一定的滯後性,一旦美國清單出來以後,我們商務部可能會有相應的清單。美國財政部出臺措施的影響可能會大一些,加徵關稅單純從貿易的角度看影響有限,雖然可以達到減少貿易逆差的效果,但是不會使逆差有實質改善。

從長期來看,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貿易摩擦背後反映的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結構性的摩擦,因此有可能會常態化,對於這一點,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從中國自身出發,我們仍然要按照自己的發展節奏來推動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中國經濟發展到這一步,要建立創新型國家,要發展更高水準的開放經濟,就需要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強化産權包括智慧財産權保護,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進一步開放金融、電信等領域,更好地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等等。這是我們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生需要。

       當然,這些改善不僅僅是作為回應美國的措施,但客觀上會對解決中美貿易摩擦起到積極作用,作為談判策略這些舉措的實施在節奏上也要有所把握。長期來看,中國的擴大開放、建立高水準開放經濟必然有利於改善中美貿易關係。

        (3月27日上午,中國網舉辦“中國正在説•貿易紛爭下的中美關係”圓桌論壇。會上,原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陳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係副主任李巍、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系主任羌建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經濟室主任余翔等六位專家學者就當下中美貿易爭端的實質、貿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貿易戰下的中國應對措施、貿易爭端對世界經濟的危害等熱點問題發表觀點。)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