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新時代對中國智庫提出了這些新要求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 | 時間:2018-03-20 | 責編:李曉曼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在隨之發生著深刻變化,中國智庫發展現狀不適應新時代的問題顯得愈發突出。

        3月16日,上海社會科學院聯合復旦發展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建設基金會、全球化智庫、澎湃研究所舉辦了一場“2017年中國智庫報告發佈會暨新時代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研討會,多位來自國內頂級智庫的代表發表了主旨演講。

        上海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王榮華在發言中提到,“由於每個國家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各自獨特的人文歷史環境和自然資源稟賦,因此,各國智庫的發展道路和模式都是獨特的。”他強調説,智庫發展沒有統一的道路和模式可循,中國智庫發展不應套用西方模式,應當堅持自己的文化傳統,探索適合當下國情的智庫發展模式。

        隨後發言的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理事長兼主任黃仁偉指出,當下中國智庫發展要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環境,不與媒體結合將會落後於時代。智庫應當借助媒體傳播來放大社會影響力,而媒體也可以依託智庫增強自己報道的廣度與深度,提高言論公信力。

        澎湃新聞作為中國目前影響力最大的新媒體之一,一直致力於為公眾提供具有深度的原創內容。澎湃新聞總裁、總編輯劉永鋼在發言時談到,傳統媒體轉型已不再是新的課題,而轉型的著眼點也不再單是關注傳播的量級,澎湃新聞希望通過智庫建設將更為優質的內容變現為真實的影響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作為首創中國智庫排名先河的智庫評價機構,自2014年起連續五年發佈《中國智庫報告——影響力排名與政策建議》。2017年位列“中國智庫綜合影響力”前三甲的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7年中國智庫報告》圍繞“新時代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主題,就新時代對中國智庫提出的新要求展開了以下闡述與分析:

        第一,新時代呼喚中國智庫提高資政能力。眾所週知,自2015年初,中辦、國辦聯合發佈《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意見》以來,中國智庫發展進入“快車道”,取得了豐碩的資政成果。然而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相比,智庫能力建設跟不上,智庫發展格局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仍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體制內、外智庫發展差異較大,不同地區智庫發展的差異也較大,各類智庫掌握的決策資訊和人才資源也不均等。因此,針對中國智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深化智庫體制機制改革,優化智庫內部管理流程、提高智庫成果品質和資政能力,真正解決決策諮詢“不到位”、“不解渴”的難題。

        第二,新時代要求中國智庫以社會主要矛盾為主攻方向,多解民生之策。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都應該成為智庫研究的主攻方向,尤其是要把教育、醫療、養老、居住、扶殘等一系列民生問題,擺在智庫研究的核心位置,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智庫發展新理念。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美好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都應該成為智庫研究的重大課題。通過社會調研,廣泛收集數據,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深層次障礙、路徑和政策設計,使得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順應時代趨勢,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更加關注和聚焦民生問題,為政府多解民生之憂。

        第三,新時代呼籲中國智庫夯實人才隊伍。智庫能力建設不足,主要體現為人才不足,尤其是能夠運用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開展專業化研究的人才,在現代智庫中普遍缺乏,智庫對人才的渴求也更為急迫。近幾年這種急迫感可能更為強烈,隨著一批經驗豐富的40後、50後的資深專家逐步離開智庫隊伍,導致青黃不接,亟須資深專家通過“傳、幫、帶”的培育和訓練機制,通過總結經驗,把智庫參與決策的經驗更好地傳承給新的一代,形成智庫人才隊伍梯隊,使得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能夠成為優秀決策諮詢人才的蓄水池。同時,我們通過調研發現,中國特色的人才“旋轉門”正隨著智庫的興起而逐步完善,無論是從智庫到政府部門,還是從政府部門到智庫的人員流動,正在日益頻繁,這也對智庫的人員評聘與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四,新時代推動中國智庫加強智媒融合。智庫與媒體之間是一種相互依賴、優勢互補、目標一致的緊密關係。智庫借助媒體傳播、放大社會影響力,獲取輿論場對新思想的認同;媒體依託智庫增強報道的廣度與深度,提高言論公信力。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有許多鮮活的例子來説明智庫與媒體的結合,智庫型媒體和媒體型智庫都是智庫與媒體融合發展的産物,也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新時代期盼中國智庫引領國際話語權,承擔著向世界説明中國的重要職責。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狀態融入全球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由此發生著深刻變化,用十九大的語言,就是從世界舞臺的邊緣走向中央,從國際規則的 “接受者”、“旁觀者”向“參與者”、“推動者”,甚至是“制定者”轉變。需要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發展經驗、傳播中國價值觀、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這些都應該成為中國智庫國際加強交流的著力點。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