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高嶺:加大技術創新 推動高端發展 建成現代化製造強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高嶺 | 時間:2018-03-19 | 責編:李曉曼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用實打實的數據,展現了讓世界矚目的中國成就——5年來,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增加到82.7萬億元,年均增長7.1%,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一組組亮麗數字及其所揭示的來之不易的成就,引發代表熱議。全國兩會期間,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


  “政府的工作突出,成績優秀,這些數據表明我們在追趕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5年來,我國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社會經濟發展的理念和行為發生了許多變化。”高嶺認為,新發展理念得到堅決貫徹執行,簡單以GDP論英雄的片面發展觀得到修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立足於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來推動發展,而不是簡單地為增長而增長;經濟發展新常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對發展階段的認知和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更加理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足夠深化,思想逐步統一;對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自覺性明顯提高;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全社會高度認同。一系列積極因素促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製造業備受代表的關注。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這條路該如何走,成為代表思考的重要課題。高嶺代表認為,製造強國建設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意義重大。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要推進製造強國建設。中國是製造大國,只有率先建成現代化製造強國,才能為強國目標的完成提供堅實的保障。他認為,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涵蓋廣、價值鏈長的特點,是一國國力的象徵,能夠推動上游産業發展,是實現經濟良性迴圈和把握經濟命脈的關鍵所在。沒有一個發達國家不是製造業強國,沒有龐大的製造業中國就無法實現長遠的發展。應著力提升製造業競爭力,為建設製造強國貢獻力量。


  “加大技術創新,推動高端發展。”高嶺代表説,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技術研發,推動産業行業所需的關鍵技術領域創新,推動人才隊伍建設,掌握先進實驗方法流程,保證研發進程,優化作業流程,實現持續創新。要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向大型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高嶺表示,政府工作報告中“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令人印象深刻。製造業的核心在於品質。品質的核心在於産品的品質和産品的可靠性。品質對於一個企業非常關鍵。國家的整個工業體系都需要追求品質,這就需要整體推動品質強國建設。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牢牢扭住“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這一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動能不斷轉換,經濟品質不斷提升。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産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社會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高嶺認為,在新的發展階段,要突破自身發展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實現高品質發展,根本出路就在於創新,關鍵要靠科技力量。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改善人才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優勢領域、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儘快形成一批帶動産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


  “當前,從全球範圍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與我國經濟正向著高品質發展階段邁進的關節點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高嶺説,發展靠創新來驅動,創新則靠人才來支撐。5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以非凡的政治勇氣和戰略定力,統領全國上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並把建設教育強國提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的高度來認識,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先進實驗方法流程,加大技術創新,培育高端人才,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推動高端發展,實現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的目標。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