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張禮立:2018數字化醫療發展的三大焦點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張禮立 | 時間:2018-03-19 | 責編:李曉曼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居民基本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已有1700 多萬人次受益,異地就醫住院費用實現直接結算,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加快推進。持續合理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目前,數字科技正在對中國醫療健康業産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2018年會呈現哪些新趨勢?對此,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上海市海外經濟技術促進會秘書長張禮立分享了他的觀點。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居民基本醫保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已有1700 多萬人次受益,異地就醫住院費用實現直接結算,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加快推進。持續合理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目前,數字科技正在對中國醫療健康業産生越來越顯著的影響。2018年會呈現哪些新趨勢?在此,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觀點。

關注來自多方面的挑戰

  中國的醫療系統遇到的挑戰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人口日益老齡化、慢性疾病和糟糕的健康條件互相疊加。另一方面,患者過度擁擠的頂級醫院,導致那裏的醫務人才供給不足,底層醫療機構卻無人問津。這將進一步導致醫患關係的緊張,攻擊醫生和醫務人員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

  醫療數字化是緩解這些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從《“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以及《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特別強調了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包括,推廣應用人工智慧治療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準的智慧醫療體系。探索智慧醫院建設,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智慧診療助手,研發柔性可穿戴、生物相容的生理監測系統,研發人機協同臨床智慧診療方案,實現智慧影像識別、病理分型和智慧多學科會診。 

  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基因編輯乃至空間技術的發展,都在醫學領域匯集、融通,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技術的應用及資訊共用,將會幫助人類獲得更好的醫療解決方案,除了在延長人類的壽命的同時,也將會打破某些傳統的禁錮與限制,為醫療行業的創新打開了全新的窗口,並有力推動著整個醫療體系從檢測、診斷、藥物研發到醫療管理的整體變革。隨著醫療行業數字化特徵越來越明顯,移動、智慧、友好、共用將成為數字化醫療革命的核心。

數字化醫療是發展的必然

  2014年,根據波士頓諮詢的報告,中國數字化醫療市場獲得的風險投資約45億元人民幣,投資領域包括醫藥電商、醫患線上交流服務、疾病管理應用軟體等,而在未來五年間,中國數字化醫療市場將呈指數級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國數字化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近7000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約200億元人民幣的水準有極大提升。

  中國數字化醫療産業的發展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有極其良好的環境基礎,資訊科技與國家的政策引導是目前有利的發展環境至關重要的因素。例如智慧移動終端、雲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數字化醫療的發展尋找到了技術支援。

在技術成為可能的前提下,由於中國醫療體系長期存在效率低下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數字化醫療無疑成為解決問題的渠道之一,因此,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數字化醫療的發展。這些因素都確保了數字化醫療産業的發展前途光明。 

  考慮到中國數字化醫療市場的潛在規模巨大,以及市場才剛剛起步。尚未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眾多,通過對市場需求的分析,可延展出許多新型産業模式和産品。數字化醫療有望引發醫療行業的變革,在行業的各個方面進行升級和革新。這種迅猛的增長趨勢帶來的將會是巨大的市場空間,數字醫療行業正迎來最佳的投資時機。 

數字化醫療領跑中國醫療體系變革

  數字化醫療市場變革將極大地改變中國的醫療體系。其影響力表現在多個方面,如患者的診療和管理方式、醫生的工作方式和醫院的運營模式、藥品和醫療器械的供應和使用方式以及保險機構的産品結構和服務方式等。

  對於在價值鏈各環節上開展競爭的機構和企業而言,數字化時代要求他們開拓新思路,並積極探索新的業務模式。BCG合夥人夏小燕表示:“對不同的利益相關方而言,這些變化的規模和性質以及所帶來的機會都不盡相同。

  一些機構和企業將有機會通過實現現有流程的‘數字化’來提升效率。而另一些將更多地面臨出局的風險。但對於其他一些機構和企業而言,技術進步將有助於他們打造全新的數字化醫療業務。然而,不論是機遇還是風險,所有涉足醫療行業的機構和企業都有機會在市場經歷巨變之際施展自己的力量,塑造未來市場格局。”

2018數字醫療

三大焦點

1.雲化服務網際網路平臺

  雲計算已成為全球公認的下一代資訊基礎技術。 通過技術獲取數據而非記錄系統的方式和理念也在逐步被市場接受。 

  然而,相比其他領域IT服務的雲化,醫療SaaS當前僅處於初級階段,未來有很大發展潛力,HIS雲、EHR雲&EMR雲、PACS雲及部分雲端化醫療資訊子系統都是相當典型的醫療資訊雲産品,大健康領域的雲化範疇將更大。

目前醫療資訊化的雲化趨勢至少建立在以下客觀需求與痛點之上。

1)數據積累到一定階段後産生的互聯互通的需要,

2)數據爆炸背景下大型醫院對IT系統更強的數據存儲&處理能力提出要求。

3)更便捷和強大的雲服務成本反而更低,這點對財力有限的小型醫療機構特別有價值。

4)雲化的細分領域系統更容易催生“小而美”的應用,併為相關專業細分型公司的出現與崛起帶來機遇 

2.人工智慧深入影像應用

  一個長期存在於醫療行業的問題就是不少臨床醫生看不懂影像,所以才有了專門的影像醫生,影像是輔助醫生診斷的工具,有數據顯示,70%的臨床診斷需要借助專業的醫學影像。“全國影像科有10萬多名讀圖説話的人,人數不多,收入不高,知識門檻高,平均需要八到十幾年的培養週期,而所看的影像包括X光、超聲、CT、核磁、PET-CT、PET-MRI等,這一行業體量大門檻又高”影像醫生在人手緊張,同時又要面對大量複雜的影像情況下,難免漏診誤診。

  據樂晴智庫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的影像誤診人數約為5700萬。此外,患者拍片常需排隊預約。其核心痛點是精準醫療。阻礙精準醫療的因素有兩方面:一方面,醫療影像閱片本應越細化越好,但由於影像醫生培養週期長且滯後,專業人才大大不足,閱片工作不能100%做到精細化、精準化。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臨床總誤診率為27.8%。(數據來源:中國醫學誤診文獻數據庫) 

  另一方面,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對影像醫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過去,醫院只檢驗血常規值,X平片,比較容易解讀,後來出現了超聲、CT、核磁,核磁裏面又有幾十萬個序列,序列裏面有造影劑、增強,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又有多幅影像,很多東西無法用肉眼處理。 

  而影像醫生接觸臨床機會少,又不足夠了解臨床的需求,兩者銜接不夠。醫療影像AI的價值就在於,實現臨床醫生與影像醫生的高效合作:人工智慧可以把影像診斷結果量化、標準化,提高醫生的效率,降低誤診、漏診率,併為臨床提供指導。

3.虛擬健康管理系統與服務 

  目前,根據國家綜合統計數據,中國現有確診慢性病患者近3億人,居民慢性病死亡佔總死亡人數的比例高達86.6%,造成的疾病負擔已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並日益顯現低齡化趨勢。慢性疾病防治已經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到2022年,預計20%的慢病患者將依靠虛擬醫療服務進行健康管理,而且主要基於網際網路醫療手段的服務將證明比人工干預更準確、更全面,臨床效果更好。越來越多的應用與可穿戴設備整合起來服務患者的診療過程,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升醫療服務的便捷性。 

  從遠端醫療發展到更廣泛的數字醫療服務,這些技術介面越來越複雜,但也有越來越多的選擇。人們可以選擇虛擬諮詢或者是親自面診,甚至是遠端問診等,甚至這些遠端的技術使得消費者在家庭或者臨床以外的環境實現健康的目標。從用戶過去的行為中學習,量身設計出一套相應的方案,比如,用戶要減肥,健康應用程式可以建議食物吃飯或提供鍛鍊的動機。這些數據可以與醫生分享,跟蹤健康變化。醫生可根據變化達到減肥的目標。 

  健康護理未來可以照顧到每個用戶的隱私,包括一些可以公開的需求和一些不方便公開的隱私,只有以用戶為中心才會想得如此之週到貼心。智慧技術在每一次的交互當中都在觀察用戶和學習用戶。通過觀察,系統會越來越了解用戶真正需求的是什麼。對消費者而言,系統使得自我保健變得更容易。數字治療是一個好例子。它了解一個人的獨特狀況或疾病並且可以根據行為經濟學原理來定制交互,以提供推拿服用藥物,安排隨訪或修改飲食。 

  不過目前看來,一些臨床技術的應用可用性不強,打擊了一些醫生的信心。但未來是讓人興奮的。技術越來越考慮到以用戶為中心,適應人類的行為習慣,這些也會提升臨床的經驗。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從現在的範式,臨床醫生不得不學習技術和適應它。現在,技術開發以提高可用性,隱私性、提高臨床經驗為主。 

  虛擬個人健康助理能夠提升患者治療的參與和依從性,比如提醒慢病患者定時吃藥,測量體重或其他生理數據。通過這種手段收集的數據更加連續性,精確和個體化。虛擬醫療服務承載的資訊越豐富,越能夠在跨醫療機構的使用場景中發揮作用,比如保險支付,健康管理等。

  目前虛擬醫療服務仍屬於非常創新和早期産品階段,只有少數有遠見的醫院在進行原型試用,但這個技術方向非常確認有宏大的發展前景。虛擬個人健康助理VHA整合了雲計算、大數據、機器學習、自然語言學習、智慧電話、可穿戴設備、甚至面部表情識別等多種前沿技術。虛擬診療服務雖然還在市場早期的發展階段,但已經表現出變革醫療服務方式的強大潛力。其他行業已經有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的應用但醫療行業應用的場景更個性化、更持續,VHA在提供患者慢病管理或其他需要長期檢測生命體徵,依從性管理要求更高的領域展現強大的潛力。

展望未來

  優質醫療資源稀缺,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們對於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高。各個國家都面臨醫療服務人員短缺的挑戰,採用機器人替代人的工作能大幅度減少對傳統醫療資源的消耗,並能夠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提升治療的效果。

  2018年我們會從醫療雲服務、智慧影像診療科技,遠端、虛擬診療服務等多方面改善每個人的健康系統。數字化社會將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醫療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利用數字化技術,建立生態,更好地跟進患者的情況。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對患者的隱私的保護,方能更好地推進技術落地生根。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