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因此,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早在2012年,“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就被納入十八大報告中。2017年,十九大報告要求進一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所謂“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生態文明建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
談論生態文明,首先要了解什麼是文明?從廣義來説,從生産力到生産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式、理想信仰習俗,民族歷史傳統、民族心理結構、民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都可以包括在文明中。因而,文明可以分為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但從狹義來説,文明是指精神文明,即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觀念體系,主要包括教育科學文化和思想政治道德兩個方面。我們認為,文化是文明的靈魂(核心和價值向度),文明是文化的載體(基礎和外在表現)。
談論文明問題,必然涉及到文明發展模式與文明發展方向等問題。從理論邏輯看,文明可以劃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樣,生態文明似乎是五個文明中的一種、一個部分、一個維度。誠然,這種劃分法已經給予“生態文明”以重要地位,相對於“三分法”(物質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來説,是一個巨大進步;但從歷史邏輯看,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還應該再提高——從人與自然關係角度看,人類文明發展可以分為: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生態文明。這樣,生態文明就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一種新類型、一種新形態。
在原始文明時期(遠古時代),神話自然觀佔據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神化;人對自然的態度是恐懼、敬畏,崇尚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自然文化,即混沌的原始文化。在農業文明時期(古代社會),有機論自然觀佔據支配地位,它把自然人化;人對自然的態度是依附、順從,崇尚人與自然自覺親和的人文文化,即經驗的農業文化。在工業文明時期(工業革命以來的近現代社會),征服論自然觀佔據支配地位,它把自然物化;人對自然的態度是征服、利用,崇尚人與自然分裂對立的科技文化,即理性的工業文化。迄今為止,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實質上就是科技文明。科技文明時代的主要文化觀念是:在人與自然關係上,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上,堅持利己主義,頌揚個人主義;在人與神關係上,宣揚人道主義;在感性與理性關係上,堅信理性主義;在科技理性與人文理性的關係上,推崇科技理性;在現象與本質的關係上,堅持本質主義;在歷史與未來的關係上,堅持進步主義;在思維方式上,堅持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正是這些觀念的膨脹導致了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張力,導致了人與自然關係的破裂,從而引發了生態危機。
由於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和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種種弊端,人們要求改變工業文明模式,實現向新文明轉型。我們認為,這種新文明形態就是和諧型的生態文明。在這個階段,和諧論自然觀佔據支配地位,它把自然擬人化;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
二、綠色發展是通往生態文明的道路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性生態危機日益加劇,生態問題逐漸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面對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紛紛探討生態危機的原因,揭示生態危機的實質,尋找解決生態危機的途徑;進而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並對科技文明進行了批判性反思。科技文明批判,究其實質就是對人類中心主義、科技進步主義、消費主義的批判。
關於生態危機的原因,大致有三類不同的解釋:資本擴張邏輯;科技進步邏輯;消費主義邏輯。導致生態危機的原因是複雜的、綜合的——既有社會制度方面的原因、科技應用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觀念方面的原因;但我們認為,生態危機的深層原因在於:工業文明發展模式,以及背後的征服論自然觀。就是説,生態危機作為生態系統的失衡狀態,是由於人與自然關係的破裂引起的,而人與自然關係的破裂又是征服論自然觀導致的;甚至可以説,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模式或科技文明模式的危機,是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説,生態危機實質上是文化的危機,它意味著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只有解決生態危機才能走向生態文明,而和諧發展或曰綠色發展就是通往生態文明的道路。所謂“和諧發展”,就是要重新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對自然的態度既不是盲目膜拜、消極順從,也不是肆意征服、無限利用,而是尊重愛護、和諧共生。就像習近平同志所説,“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恩格斯也有過類似的説法:“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這就意味著,我們應該尊重自然規律,因為人對自然的改造、支配、控制、利用應該有一個限度,我們必須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做自然的夥伴、朋友,而不是僕人或主人。我們認為,人類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才能解決生態危機,才能走向生態文明。
三、綠色發展需要觀念更新和制度保障
實際上,和諧發展也就是綠色發展。所謂“綠色發展”,就是指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模式;作為新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的文明發展之路。簡言之,就是綠色生産方式、綠色消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
那麼,如何才能實現綠色發展呢?第一,從觀念上説,要培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第二,從制度上説,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自然資源資産管理和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第三,從措施上説,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總之,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一個生態安全、生態宜居的美麗中國。要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努力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構建一個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美麗世界。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