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中國 > 

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力爭讓80%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

來源:金羊網 | 作者:金羊網 | 時間:2018-03-12 | 責編:毅鷗

       2018年的全國兩會,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和校長羅俊分別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參會,這在全國高校中並不多見。中山大學這所華南第一學府不僅承載著無數家庭對世界一流高等教育的期望,更是粵港澳協同發展在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上的緊密紐帶。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大黨委書記陳春聲接受金羊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大近年的一系列發展舉措,包括近期列出的大學發展“負面清單”,旨在守護和傳承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和大學價值。
       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世界大學top20中國應有7所-10所

       記者:“雙一流”建設自從被提出就一直是社會關注熱點,中國需要怎樣的“雙一流”?
       陳春聲:十九大報告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什麼叫強國?是指綜合實力要和世界最發達國家比肩。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首先要實現教育優先發展,教育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基礎。
從目前來看,世界一流大學的前20名中,美國佔了80%,在各種排行榜中有15所-17所美國高校上榜。我們的目標應該是,到2050年,世界前20名大學中,至少應該有7所-10所是中國高校,否則憑什麼説自己是現代化強國?
       記者:2017年的排行榜中,排名最高的中國高校都沒能進前20名,如何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陳春聲:對於中國目前最好的一批大學來説,與世界一流的大學相比,教學科研設備等硬體環境和教師總體學術水準等方面的差距,是比較容易縮小的。我以為中國大學要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最不容易補齊的短板有兩個,一個是人才培養的品質,另一個是大學內部管理結構和內部治理機制。
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品質和學術聲譽——即能不能吸引到更多國際上優秀的人才來我們的高校深造?歐美一流大學國際學生的比例較高,且國際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術能力即使不比本國學生的平均水準高,起碼也是不低。
在學生培養方面,我們的教育方式比較陳舊、生師比偏高、小班教學不夠普遍、課堂教學品質參差不齊、課堂討論品質不高、課外作業要求不嚴等等問題都比較明顯。
比起中小學階段,特別是高考前的緊張學習來説,中國的大學生到了高等學校都有放鬆的感覺,所以我們説大學生需要“增負”。
       談中大未來發展規劃
       集聚優勢教育資源聚焦一流本科教育

       記者:中大在“雙一流”建設中提出了怎樣的目標?
       陳春聲:不久前結束的中山大學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新時期中山大學新征程總的奮鬥目標是:紮根中國大地,加快進入國內高校第一方陣步伐,努力邁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要滿足社會期待、國家期待、學術界期待,將中大建設成為一所國內外學生擇校時首先想到的大學,國家謀劃推進重大戰略時首先想到的大學,全球學術界前沿討論時首先想到的大學。
       記者:中大如何提高人才培養的品質?
       陳春聲:過去三年間,中大出臺了促進人才培養品質提升的30條意見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的11項舉措。比如治理教學品質不高的“水院”“水師”“水課”,比如提升教授上課率,我們從2015學年的70%提升到了2017學年的87%。本科畢業生深造率也逐年上升,由2014年的43%增至2017年的55%,未來,我們希望努力把本科畢業生的深造率提升到80%。
為了提高人才培養品質,我們在準備校十三次黨代會報告之前,還專門開了一個校領導和各學科專家參加的務虛會,達成了17條共識,也就是大家所説的“負面清單”。主要內容包括學校不再開展任何形式的高等繼續學歷教育,教學院係不再主辦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活動,教育集團舉辦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活動不得佔用教室、圖書館、學生食堂、學生宿舍等校園內的教學、生活資源,確保以“中山大學”名義招收的學生都是以同一招生代碼入學的,加大力度資助研究生的國際學術交流、不再鼓勵本科生的“國際交換”遊學活動,校園內所有房産不得用於與校外單位進行合作或營利性開發活動等等。目的就是要集聚優勢教育資源,聚焦一流本科教育,更加重視維護大學品牌和“無形資産”。
      記者:對於吸引國際學生方面有哪些措施?
      陳春聲:中大並不急於擴大國際學生的數量,而是要著力提升國際學生招生品質,注重學歷教育。所以我們現階段關注的是提升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層次和水準,建立嚴格的國際學生入學考核程式,適度增加國際學生招生數量,逐步提高國際學生比例。我們在所謂“負面清單”中專門規定,不準通過招生仲介接受國際學生,也是為了提高國際學生的品質。從2017年開始,我們每年在東盟10國最好的若干所中學定點招收他們最好的畢業生,是提高國際學生生源品質的一個有效嘗試,而且還服務於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
       談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三校園五校區與大灣區實現同步共振

       記者:高校智庫現在是服務國家的重要手段,中大發揮了哪些作用?
陳春聲:中山大學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已有一批學者從事港澳問題研究。1983年,經當時的國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學成立了港澳研究所,這是全國最早的港澳研究機構。在此基礎上發展到2015年初,通過整合校內多學科港澳研究力量,並以雙聘等形式聚集校外研究力量,成立了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致力於打造港澳治理與粵港澳合作發展的專業化高端智庫。
2015年底,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入選了首批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是首批6個高校國家高端智庫之一,也是唯一專門研究港澳和粵港澳合作的國家高端智庫。
       記者:中大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有哪些優勢?
       陳春聲: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一流大學,是服務新時代廣東創新引領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因大學而興,大學因城市而盛。中山大學植根廣東,位居粵港澳大灣區,在廣州、深圳、珠海三地辦學,得到廣東的鼎力支援,理當努力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慧支撐,輸出更高素質創新人才,輸出更高水準技術成果,輸出更高水準研發機構,為服務和支撐廣東新時期創新型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三個增長極分別是廣佛、深圳香港、珠海澳門,而中大在這個三個增長極都佈置了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相對完整的校區,可以説和大灣區建設佈局實現了同步共振。
       談文科發展不能滯後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科學科體系

       記者:今年年初,清華大學公佈了18位首批文科資深教授選聘名單,你認為此舉能夠扭轉“重理輕文”的風氣嗎?
       陳春聲:現階段中國人文社科自身的發展的確也還是偏弱。我們的許多自然科學領域已經從跟跑發達國家變成並跑,某些領域還實現了領跑,但人文社科應該還沒有多少領域能達到並跑的程度,社會科學基本上還在跟跑。
黨和國家對人文社科的發展期待非常殷切,希望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由此産生能真正影響人類思想發展的社科成果。所以,我認為重理輕文的現象有其更深層的原因,不能只是籠統地批評國家或行政部門重視不夠。這種情況需要通過長期的學術和文化積累逐步改變。
       記者:中大近期成立了人文學科發展委員會和社科學科發展委員會,此舉有何意圖?
       陳春聲:從國家層面來説,需要高校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包括學術規範、學科體系建設,話語體系和教材體系也要更加“中國化”。
對於學校而言,近幾年中大在理工醫科的發展方面已經有較多動作,而文科如何發展仍需要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我們希望每位委員每年能給學校提交一個發展報告,兩個委員會也會定期開會,就文科的發展提供諮詢意見。當然,成立兩個委員會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文科學者在學校公共事務上的話語權,重視他們的聲音,對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決策諮詢,都可以起到作用。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