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創新建設思路 突破地方智庫發展瓶頸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 付暢儉 冷智花 | 時間: 2017-11-24 | 責編: 毅鷗

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所作的報告中提出要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將智庫建設的意義提到了新的高度。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智庫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設高品質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時代的迫切要求。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産力也是每個專家學者的初衷。雖然當前地方智庫建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總體來看仍面臨著供需不對稱的困局。而目前,地方智庫也存在著總體規模偏小、機構設置不盡合理、有效人才數量不足、智庫成果品質不高等問題。整體來看,地方智庫建設與日益增長的地方政府需求相比,存在著明顯差距。如何加強地方智庫建設創新,使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接地氣的實際作用,並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部分地方智庫建設的瓶頸問題

部分領域出現專家壟斷局面,人才結構單一。一些地方智庫的專家庫總容量太小,結構上存在缺餡,各個地方智庫各自為政,資源沒有有效整合。各個區域的專家庫結構單一,往往形成壟斷局面,總是幾個固定的專家在做政府諮詢服務。形成少數專家壟斷智庫局面的原因在於專家庫的建設沒有考慮專家的層次性,本土化、資歷化意識濃厚,國際化、年輕化不足,跨區域跨國際的智庫專家庫建設沒有形成。這樣的局面容易導致專家給出的智庫産品形成固定思維範式,新的理念無法形成,智庫品質難以提高。

管理模式單一,供需資訊不對稱,導致産出成果品質不一。現在地方智庫項目投放的主要模式是命題申報,即固定的選題讓專家參與申報,進行評審選拔後指定專家進行研究,這樣的形式對於理論研究是沒有問題的,但智庫的需求和單純的理論研究完全不一樣,更多的是對策研究,如何來解決區域發展現狀當中的問題和矛盾,這就需要專家對於現實情況非常熟悉和了解,並且能動態地跟蹤到問題的變化和趨勢。專家學者大多實行網路申報或者單位組織申報,無法真正面對面地了解到需求方的真實要求。專家無法通過有效途徑了解問題的實質和決策的真實需要是智庫建設中最大的問題所在,也是導致供求方和需求方資訊不對稱、成果無法轉化的主要原因。

智庫管理團隊管理模式陳舊,人才引進政策激勵不足。管理團隊是智庫建設的成敗所在,智庫不但要有長效機制的制度支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精幹的管理團隊長期進行建設。團隊的激勵和管理沒有打破傳統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做多做少都是一樣的工資,這就無法真正實行績效管理,引進思路活躍、管理先進的管理人才。現有的智庫管理團隊多為政府行政體制下的傳統團隊管理模式,團隊創新機制不足,團隊人員引進機制、激勵機制、退出機制沒有形成,高效的專業的管理團隊建設迫在眉睫。

資訊系統整合化和數據共用落後,不能滿足大數據時代的研究需求。專家學者在對現狀進行了解和研究時,苦於沒有相應的數據,快速掌握真實情況和動態趨勢,收集數據和調研有相當的難度,相關的數據往往分散在政府的各個部門,政府部門本身工作繁忙,無暇接待和提供詳細的調研和數據服務。目前,智庫資訊系統整合建設落後,大多是單一的辦公處理系統,沒有形成政府相關部門、專家學者、實踐部門的資訊系統整合平臺,資訊沒有整合共用,資訊孤島導致數據和資訊交換只能通過人工完成,內部資訊整合和數據整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隨著數據量的增大,需要分佈式存儲和雲存儲提供高效的數據存儲支撐。且資訊系統整合建模和智慧決策系統功能開發缺乏,無法運用資訊技術面向問題通過建模進行智慧決策分析。

多領域創新促進地方智庫發展

創新項目投放模式。以往的模式主要以課題申報為主,這樣的方式難免會出現供需資訊不對稱,即地方政府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專家方並不知情,對現實問題和需求把握不準,導致成果與需求不一致,更多的理論層次的論證對於解決實際問題仍然是缺乏實用性。單一的課題申報模式已不能滿足需求,應採取專題論壇模式、專家與實踐部門對接實地考察模式、團隊協作模式、國際合作模式等多種形式的對接,模式創新的主要目標是防止資訊不對稱,針對性地找準區域的問題和實踐部門的需求,模式創新還可以讓實踐部門和專家學者面對面地“碰撞”,以問題為導向提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創新科研技術。傳統智庫大多存在研究週期太長,視野不夠開闊,數據獲取成本太高及難度太大等問題,許多前沿性、時效性的問題難以觸及。海量數據的獲取和電腦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通過傳統技術手段難以研究的議題變得可以進行研究,並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精度。在傳統的數據分析工作中,數據對時間的敏感度較低,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幫助專家學者實現了對海量資訊的實時收集,利於進行全樣本研究,顯著提高了智庫研究成果的時效性和科學性。智庫可以借助大數據手段發現經濟發展變化過程中的新變數,挖掘出更多的因果解釋機制,為決策者提供新方案、新視角、新思路。大數據智庫勢在必行,智庫建設需要資訊技術和大數據平臺的支撐,搭建地方智庫的資訊平臺和網路平臺,進行智庫建設的大數據分析,給專家學者提供大數據支撐,用以發現了解區域實際問題。網路資訊平臺和數據平臺的搭建,能顯著提升智庫的效率和全球化,如網路即時會議能消除地理空間的影響,即時和全球專家學者取得聯繫。智庫建設應統籌協調,加強對數據庫建設的整體部署,使各智庫共用數據資源,建立大數據的資訊管理系統整合。

創新管理機制。智庫建設要建立長效機制,突出區域特色,真正做到常態化、國際化、特色化,在管理上要有創新。首先要有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分工負責,地方智庫建設管理團隊至關重要,可以説是智庫建設的成敗所在,管理思路和管理模式要把握當前國家發展的大趨勢,和區域的實際情況聯繫起來,引進高層次的專業管理人才來進行智庫建設,在激勵措施上也要打破傳統的固定收入,以績效考核來定崗定資,實行末位淘汰退出機制。在智庫專家管理庫的管理上,要注重智庫專家的層次性,本土化與國際化、資歷化與年輕化要相結合,要引入多層次、多年齡結構、跨區域、跨國度的智庫專家團隊,避免陷入單一的固定思維模式。難度較大的是大數據管理,大數據的獲得需要智慧化、自動化,涉及部門積極參與,由涉及部門利用移動終端、資訊系統進行終端主動提交。這需要在管理上有相應的機制來實施數據共建、共用、共贏,達到大數據的有效整合和利用,相關的大數據管理機制就相當重要。

創新區域協同。由於地方各類決策諮詢機構和智庫在職能上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和重復性,各個區域重復建設,互相之間資訊不交叉,而經濟管理研究往往是一個整體,從區域的局部視角做研究往往使得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單一片面的,沒有全局性的高度和區域協同性,尤其在區域比較研究和區域溢出效應研究時無法獲取其他區域的數據和資訊。在管理上要實施區域協同管理機制創新,使區域智庫橫向一體化,有效整合資源,把區域智庫做大做強,從全局視角來觀察分析區域發展問題。區域之間的協同創新管理不但使得硬體軟體方面避免重復開發,有效地融合資訊資源和數據資源,而且可以協同管理各個區域的專家庫資源,破除專家庫過於單一、集中的弊端。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城鎮化背景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失衡應對政策研究”(16BJY105)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