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蔡昉:分享中國經驗,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發佈時間: 2017-11-16 19:18:31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蔡昉    責任編輯: 蔣新宇

中國網11月16日訊(毅鷗 蔣新宇),“中共十九大:中國發展和世界意義”國際智庫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國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專家學者以及31個國家和地區的智庫代表齊聚北京,通過觀察十九大,探尋中國發展的全球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在研討會上進行發言時表示,剛剛閉幕的十九大,習近平總書記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新時代。這也標誌著中國正處於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必將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蔡昉表示,過去五年,我們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承擔氣候變化的責任,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國際話語權不斷提升。

蔡昉還指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所做的事情和我們的宣誓已經表明,中國在努力構建新型大國外交和新型大國關係,我們應該能夠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從趨勢上看,新經濟體的發展速度在世界經濟的比重佔的越來越高,未來的GDP越來越趨向於由多元化國家共同構成。而中國對世界經濟貢獻率增長接近三分之一,未來我們的增長速度也會減慢,其他新興經濟體的作用會越來越高。因此,未來可能是一個共治的公共産品提供的體系。中國消除貧困的實踐和成功,創造了一種中國智慧,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困國家的減貧工作提供中國方案。

説到解決貧困的經驗,蔡昉説,中國已經對世界減貧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過去近四十年時間裏,中國貧困的減少本身就對世界貧困的減少作出了76%的貢獻,這是直接貢獻。接下來我們還希望通過智慧中國方案,特別在扶貧領域所取得的經驗能夠進一步作出新的貢獻。

第一個經驗,改革開放帶來了發展,同時帶來了分享。分享就意味著窮人必然是減少的。中國在上世紀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的改革開放,是適合於中國國情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在不斷的嘗試中做到的,因此它是符合國情,符合每一個階段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給中國帶來了高速的經濟增長。迄今為止,中國已經保持了四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得到轉移,在生産力更高的部門得到就業。這四十年來,中國的GDP提高了20倍,勞動生産力提高了16倍,居民的生活水準也提高了16倍。

第二個經驗,改革的過程中一度也出現了中部和西部之間的不平衡,從本世紀開始,我們逐步實施西部開發戰略,隨後又實施中部崛起戰略。中央政府利用再分配職能,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在項目的安排方面和投資方面向中西部傾斜,人力資本的投入上也向中西部傾斜。為中西部建造起了經濟發展的能力。幾年下來,中西部保持比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形成了梯度發展,縮小了地區差距,實現了減貧。

第三個經驗,以人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破了扶貧領域長期存在的所謂效果的遞減效應。早期存在大量的貧困人口,只要實行好的政策,實行再分配,可以比較快地實現減貧,但是當貧困人口只剩下幾千萬的時候,從地理上集中在偏遠地區,集中在生産條件、生活條件不好的地區,扶貧難度就增加了。但是扶貧效果遞減不能像投資遞減效果一樣,投資遞減面向的是物,扶貧面向的是人。因此,在過去的五年裏,我們每年扶貧的人數都達到了1000萬以上,未來三年按照同樣的速度,可以在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

最後,蔡昉總結説,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在扶貧減貧工作取得了一些經驗,也希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對世界作出貢獻。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