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劉元春: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産業的融合發展

發佈時間: 2017-09-26 15:04:40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劉元春    責任編輯: 毅鷗

2017年9月23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國誠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2017年第三季度)”報告會在人民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進入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關鍵期的中國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在致辭中向到場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元春

實錄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人民大學向各位嘉賓、新老朋友、新聞媒體朋友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今天是一個好日子,因為今天是中國人民大學正式以隆重的學術論壇掀起慶祝中國人民大學建校80週年的一個重要的時刻。所以今天我們有數場高規格的學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一個是宏觀經濟論壇,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共産黨創辦新興高等教育80年論壇。這個論壇很重要的一個主題就是要回顧中國共産黨從1937年陜北中學,到現在創辦新興大學的歷史,其主題就是在弘揚革命精神、紅色基因的基礎上,中國共産黨如何能夠創辦出世界一流的新興大學。我黨80週年的歷程本質上最重要的體現就是中國人民大學的80年曆程。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經國務院批准公佈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人民大學14個一級學科入選了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其中就包含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這正是對人大經濟學的學科優勢和發展潛力的肯定、期許和支援,同時也鼓勵我們人大國發院繼續整合優勢、突破局限,重視回應國家亟需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進一步構建完備的智庫支撐體系,促進思想成果的生産和創新,將優秀學者的學術報國情懷和學術訓練投入到對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之中,真正發揮“國家高端智庫”咨政啟民的先鋒作用。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自2006年創立以來一直秉承這樣的校訓精神,也就是紮根中國。要從中長期看短期、要從中國政治經濟的框架來看待中國宏觀經濟運作的規律,而不是簡單的從教條到教條、從假設推到現實。所以要以問題導向、重大問題與熱點問題作為落腳點。這是我們這些年裏秉承的很重要的一個精神。

本次報告會的主題是“進入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關鍵期的中國經濟”。今天舉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與我們校慶活動的精神是一致的。現階段,中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下行壓力揮之不去。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正面臨第三次工業革命、歐美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同質性競爭等挑戰,這表明中國亟需徹底改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重構製造業競爭優勢。

首先,中國自2010年出臺戰略性新興産業規劃以來,中國在圍繞著培育新動能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實質性的進步,這個進步就體現在平均按照15%的增速在增長的專利申請數量。其次,中國的研發費用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公認的2%的臨界點。第三,高新技術、新興産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産業佔GDP的比重,從2015年的8%左右,現在已經開始進入到超過10%的一個關鍵時期。在全球製造業服務化,生産系統數據化、智慧化和生産組織方式不斷創新的大背景下,高度重視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將有利於促進經濟動能和增長方式的蛻變更新,助力中國製造業的優勢重構。

主題報告中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創新”。創新是國家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內在要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發展品質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創新與産業融合的關係而言,一方面,技術創新在不同産業之間的擴散形成技術融合,技術融合又逐漸消除了産業之間技術性進入壁壘,為不同産業提供共同的技術基礎,從而淡化産業間技術邊界,促成産業融合。另一方面,在産業融合基礎上形成的新産業、新産品加快了産業創新的步伐,縮短了産業結構升級的週期,企業也因此獲得更多的商機和市場,從而帶動了整個經濟的持續繁榮。

從新世紀以來,圍繞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圍繞著新興産業的發展,圍繞著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中國做出很多創新,例如《中國製造2025》計劃與《新興産業戰略規劃》等。雖然各級政府積極性很高,大上、快上很多工業園區,進行了大量的産業基金的建設,但是這些園區的建設和産業基金的建設並沒有完全遵循産業發展的規律,沒有真正的激活創新動力。如果在新一輪的政治經濟週期裏面,地方政府依然沿著傳統的路徑、傳統的發展模式來進行新建各種産業園區、特色小鎮,新建各種項目,最後導致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創新環境會窒息。

在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目前地方政府所掀起的新一輪的舉債運動,這些舉債運動大量的是以股貸債,以購買服務的方式進行,以産業基金的形式、以ppp的方式進行。如果不及時進行糾正,機制體制沒有進一步深化改革,並將改革精神進行到底的話,我們還可能會面臨新一輪的産能過剩、新一輪的僵屍企業。

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是簡單的減少産能、減少産量,而是在機制體制上給出一個根本上市場自我促進的制度建設,從而為創新掃平道路和障礙。因此如何把握目前創新和産業融合這樣的關鍵期、臨界點,它的核心落腳點依然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們要將改革進行到底”上。相信圍繞這樣的主題,我們能夠總結出中國在産業創新、産業融合上必定會走出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同時,我們在探尋中國特色的創新和産業融合的道路過程中,還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進一步的糾正。

因此,理解並把握産業融合發展的內涵,採取有效措施促進産業的融合發展,對實現産業創新和培育新的增長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今天的報告能為大家提供新觀點與新思路,希望我們學術團隊的研究成果能為中國經濟在關鍵時期的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判斷。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