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庫中國 > 2016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找準經濟新常態下金融的著力點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作者: 何德旭 王朝陽 | 時間: 2017-07-28 | 責編: 王曉博

自1997年以來,按照每五年一次的頻率,我國已經召開了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于2017年7月14—15日召開,相比按照慣例本應于2017年初召開的時間推遲了半年。這一變化既反映了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複雜性,也體現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視。區別於以往四次會議內容,本次會議更加注重從本質上揭示金融運作與發展的基本規律,更加強調經濟新常態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系統性風險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著力點。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與實體經濟相互嵌套、互為表裏。歷史經驗表明,金融如果較長時間、較大程度上偏離實體經濟,那麼其發展將變得不可持續,其結果往往是風險的大規模積聚乃至爆發危機。近兩年,我國經濟運作中資金“脫實向虛”、“金融空轉”、“內部迴圈”等問題比較明顯,突出表現為金融部門的高增長與製造業的下滑並存,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週轉而不願進入實體經濟。這種行為延長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信用鏈條,抬高了實體部門的融資成本,降低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背離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天職。

實體經濟是一個總體概念,落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宗旨,需要正確回答兩個問題:一是金融應該重點服務哪些實體經濟,二是金融應該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在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應該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把重點放在有利於推動創新創業開展、有利於促進産業結構升級、有利於形成新的增長點的經濟活動上。

金融如何有效服務實體經濟,取決於相應經濟活動的性質。本次會議對宏觀調控的手段、金融服務的方式、金融功能的發揮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一方面,在國際經濟環境仍面臨較多不確定性,世界經濟仍處於危機後緩慢復蘇階段的背景下,宏觀調控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政策操作的精準度,保證貨幣信貸的適度增長和流動性的基本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環境。另一方面,處理好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關係,把發展直接融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把發展間接融資的重點放在調整結構上。其原因在於,通過發展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如完善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等,更有利於落實去杠桿、降成本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而通過創業企業境內上市、創業創新公司債券、建立戰略新興板市場等手段,則更有利於落實創新驅動戰略和振興實體經濟的要求。間接融資結構調整的關鍵是大力發展中小銀行和民營金融機構,使金融服務供給主體更加多元化;同時,在大型銀行推廣形成普惠、綠色的發展理念,把金融服務覆蓋面擴大到包括更多的小微企業、更多的貧困人口和更加偏遠的地區。再一方面,讓各類金融活動的功能回歸本源,比如保險是一種分攤損失的金融安排,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手段,因此保險業發展的要點就是發揮好其風險管理與風險保障的功能。

防範系統性風險是金融的永恒主題

風險是金融的天然屬性,任何金融活動必然伴隨著風險。宏觀經濟運作是千萬個經濟活動和金融活動的加總,單個活動所産生的風險是個體的、非系統性的風險,雖然是金融管理的對象,但不是金融工作的主題——否則就意味著金融活動的停滯乃至消亡。如果大量個體風險相互關聯和快速傳染,那麼其加總後就可能成為影響整個經濟運作的系統性風險,因其具有極大的破壞性和殺傷力,所以必須嚴加防範,也因此成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風起于青萍之末”,系統性風險必然以個體風險的表露為苗頭,因此防範系統性風險既要關注風險源頭,又要強調監管的統籌與協調。

本次會議決定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其目的正是強化監管的統籌與協調,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制度保障。近幾年,隨著金融改革推進特別是利率市場化的放開,各種金融創新活動不斷涌現,比如影子銀行業務、委外業務、同業存單、理財業務、萬能險業務等,許多活動表現出橫跨不同監管部門、連通不同金融市場的特徵,給全方位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與挑戰。此時,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權力劃分、責任認定和聯合行動就顯得至關重要,這種協調既包括中央層面上“一行三會”之間的協調,也包括中央與地方監管之間的協調,還包括地方上監管部門與作為出資人、管理者的地方政府之間的協調。在金融管理主要是中央事權的環境下,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央層面的協調。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首先在機制層面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個好的機制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還要看操作層面的理念與行動。在理念方面,本次會議提出的“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是對傳統的機構監管理念的修正與提升。功能監管立足於金融功能的發揮,主張對發揮同一金融功能的不同金融機構的類似業務進行大致相同的監管,從而能夠較好地防範監管套利。行為監管理念既注重審慎目標,包括微觀層面金融機構的穩健運營和宏觀層面的金融體系穩定,也注重效率目標,包括公平有效競爭、提高市場透明度、重視消費者保護等內容。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民銀行的主要職責是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的防範,而具體業務的監管職責仍由相應監管部門落實。

在行動層面,本次會議提出的要培育形成“恪盡職守、敢於監管、精於監管、嚴格問責”監管精神,其實是要求監管部門形成責任、擔當、技術、問責四種意識。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一種協調機制,更是一種決策機制,在其領導下,監管部門將形成一種分工協作的格局。

深化改革是金融發展的基礎和動力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既可能表現為需求引導的特徵,也可能表現為供給領先的特徵,但無論哪種發展模式都離不開金融改革的持續深化。對近年來金融運作中的各類問題和風險追根溯源,就會發現癥結恰恰在於金融機構自身的不規範和金融體制自身的不完善,而對此只能通過改革加以解決。

  金融改革在微觀層面的主體是各類金融機構,改革方向是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産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其中産權清晰又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因此優化金融機構的股權結構就成為金融改革的一項基礎工作。典型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是要處理好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以及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內部控制機制、風險管理機制和外部監督機制。但對國有金融機構而言,還有一個重要的主體是黨組織。處理好黨組織與其他主體之間的關係,要求把黨的領導與公司法人治理相結合,發揮好紀檢監察、巡視、審計等監督作用;把黨管幹部的原則與董事會選聘經理層相結合,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良好的現代公司治理框架。顯然,這些改革都不是臨時性的,而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金融改革在宏觀層面的關鍵是理順體制機制,包括利率市場化機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明確金融開放的目標與順序等。雖然人民幣存款利率放開標誌著名義上的利率市場化已經完成,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利率市場化,還需要建立基準利率的形成機制、有效的利率傳導與調控機制,讓市場決定資金價格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資本項目可兌換與人民幣國際化是金融對外開放的三個主要目標,這三者之間表現為何種關係,按何種順序推進,對中國這樣一個處在發展中的大國而言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直接照搬,只能因時因勢穩步推進,把有利於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有利於增強金融有序競爭、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作為基本準則。

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是有機統一的,是金融發展過程中相互配合的三個支點。這種三位一體的關係,既是提高金融競爭力、維護金融穩定和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礎,也是對中國金融發展特點與規律的新的總結。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