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24日訊(記者 王琳 實習生 佟玉興)“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理事會第三次會議暨專題研討會24日在北京召開。
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于丹發言的主題是以文化共識為基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發言如下:
“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個公共産品,它的邏輯起點是什麼。文化是價值末端,也是文化起點。而“文化共識”,就是解決共同的問題。
首先,“一帶一路”建設是全球的公共産品,這是中國為當今世界提供的一個文化産品。那麼,全球的公共産品跟文化共識之間有什麼關聯?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説“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不僅僅是講個人,也是在講這個民族的態度。以自己文化邏輯的起點,形成跟國際之間的對話和合作。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大家一直在談這三個方面,就是政治的互信、經濟的融合和文化的包容。
從經濟融合來講,是大家合作上最容易達到的。因為它有一種利益訴求。在經濟與政治之間,文化包容是一個很合適的方法。
中國作為大國的擔當,它體現于全球公共産品的供給能力。這個全球公共産品的成長,當然要尋求到濫觴之源,那是在政治、經濟、宗教信仰的差異化前提下,找到文化的共識。
有一些價值是人類的共同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是我們價值共識的基礎。中國文化在今天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因為中國文化有一個觀點“萬物並生而不害,道相存而不悖”。
中國文明的特點是儒道釋一體多元,從來不排他。天地人的一體多元共同構成中國的哲學體系。
從四大文化圈來看今天的“一帶一路”建設。我們的共商、共建、共用是基本原則,這個原則構築出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用中國人的簡單表述來講就叫做“大同”。大同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就是我們價值的基礎。
那麼哪幾個哲學觀點可以作為全球的文化共識,特別是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邏輯起點。
第一個共識就是來自儒家哲學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從文化理念到經濟合作、到政治上的互信,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共同體的價值基礎。
“一帶一路”建設沿途國家涉及的地區、地貌和宗教信仰也是複雜的。尊重不同宗教文化的差異,借力中國智慧,尋找最大公約數。只有文化上的共融和互信是真正的基礎。
所謂民心相通,其實是基於文化的。也就是價值觀、道德判斷的默契。
第二個文化共識來自中國的道家,叫做“天人合一”。以不同的文明解釋,只守在自己的板塊中忽略了他民族的意義。這一切要交給文化來解決。利益的聯盟終究是脆弱的,而文化的溝通是可以連接人心的。
在“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中,強調生態保護是重大的命題。告別盲目的不平衡的持續發展,進行本體化的發展。
第三個共識,是義利之辨。用中國人的回答説義利觀,叫做“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中國的以義為利給我們一種思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越是深厚的共同利益就越會有道義,越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最後一點是王陽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智庫的聯盟,並不是説智慧止于頭腦風暴,智慧本身就是行動力,智慧本身就是生産力,智慧本身就是效率。所以,怎麼樣讓觀念共識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我們從歷史上,兩千多年來,古絲綢之路凝聚了太多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讓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都活在當下,需要文化的創新。
“一帶一路”建設要喚醒共同的文化認知,而不要單純的説中國文化的輸出。在命運共同體裏,激活多元的文化基因、彰顯更多的正向價值,這是中國真正打造的名聲和形像。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