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夏先良:供給側改革不是單方面的調節

發佈時間: 2016-12-28 16:10:30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蔣新宇    責任編輯: 蔣新宇

    2016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的“財經戰略年會2016”在北京舉辦。

    在“深化改革 穩中求進”分會場,中國社科院財政戰略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夏先良發言如下:

    現在的新經濟可以説是新經濟、新常態和新形勢下的一個必然的産物,也是我們需要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但是這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也需要調整。中央及時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決策意義重大,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進行結構性調整,進行供給側改革。這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外貿的角度來看,今年1-11月份外貿,雖然是有一點的負增長,進出口大概是1.3%、1.2%的負增長,進口只有0.3%的負增長,出口是1.8%的負增長,但是幅度非常小。可以説,如果刨除價格的因素,還是有很大程度上是正增長的。所以我覺得這可以説是結構性改革的成果之一,可以説一年來也是有成果的。

    利用外資增長也是明顯的,對外投資更加明顯。1-11月份據商務部統計大概有1600億,這是官方的統計。估計實際數據可能還要超過這個數。全年總的對外投資規模會更大一些。可以説雙向資本的流動調節和商品流動調節都體現出國家在結構性調整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促進了産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了資源配置的效果。

    供給側改革不是單方面的調節,應該是供求雙方動態的調節。市場經濟如果只管供給,只優化這一側,更大程度上需求這一側沒有放開,往往政府管得太多,也不利於市場的發育,也不利於市場的開放。往往市場越不發達,越不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就越發展不起來,經濟潛力就不能釋放。所以我從這個角度上,聽了上午蔡院長講了“L”型經濟、雙“L”型經濟,是從封閉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覺得是“L”型。從國際經濟學角度來説,市場開放條件下,經濟永遠是波動的,不是你想著是“L”型經濟,所以更大程度上可能是一種波動性的經濟,更加符合客觀的實際。我的判斷並不是就只是“L”型經濟,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個“V”字型經濟。有人覺得不可能是“V”字型經濟,我們要把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資源利用起來,有可能達到“V”字型經濟,不能拒絕這樣的現實。

    市場需求國家管得太死,而且市場需求受到限制和扭曲的地方太多,我們購房、買車,很多消費都受政府的控制,這往往限制了我們的經濟增長,當然我的調和中央的調不完全一樣,中央説不能炒房,房子是要拿來住的,老百姓沒有投資的渠道,炒房也未嘗不可,這是資源的配置、資産的配置,我覺得完全可以。我覺得這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説,是一種思考,可以有思考的角度。

    我們的消費要更多的內化,減少外化,很多過剩産能往往想通過走國際産能合作,通過對外輸出外化出去,增加GDP增長。這很大程度上往往適得其反。因為我們的過剩産能,比如鋼向外傾銷,以前得到的結果是很不好的,比如歐美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不給予,現在還很難辦,雖然是一個法律問題,現在又演變成政治經濟問題。但確確實實過剩産能外化沖銷,導致了市場競爭處於很不利的地位,我們給更多的將來要控制需求,很多需求都跑到國外了,旅遊、消費、海外購物,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國外教育,這不是不可以,就是我們很多需求沒有拿到國內消費,推動國內的經濟增長,沒有很好的想去增加國內的有效供給,而是需求外化出去。我就講這麼多,謝謝。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