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與新華社《經濟參考報》共同舉辦的“NAES宏觀經濟形勢季度分析會(2016年3季度)” 于2016年9月27日在京舉行。與會著名專家學者分析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四季度經濟走勢,研討了應對經濟金融風險的政策建議。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副院長夏傑長主持會議。《經濟參考報》杜躍進總編、中國社科出版社總編趙劍英出席了這次宏觀經濟季度分析會並致辭。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教授做總結發言,並對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與政策取向做了精闢分析。
財經院綜合經濟戰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紅駒研究員代表財經院課題組做主題報告。國家資訊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祝寶良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部長李建偉研究員分別發表了各自的精彩論點。
財經院課題組報告認為,2016年第三季度以來,我國政府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和相關政策措施,經濟增長略超市場預期,成績來之不易。消費、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平穩增長,服務業增幅略有回落,中上游企業利潤增速回升。預計當季GDP增長6.7%左右,經濟增速位於預期目標區間。季度CPI溫和上漲1.6%左右,PPI漲幅為負1%左右。
四季度宏觀經濟走勢將受去産能、去泡沫和清理債務等因素影響,基建投資、房地産投資、民間投資增速存在回落壓力。房地産市場結構性矛盾加重,宏觀政策操作難度加大,經濟增長仍有下行壓力;物價漲幅分化,PPI同比降幅繼續縮小趨向轉正,CPI溫和增長。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6.6%左右,消費物價指數上漲2.1%左右。
全年GDP預期增長6.7%左右,CPI上漲2.0%左右。四季度國內經濟增速可能微幅下移,但仍屬於平穩運作的範疇,應在保證國內需求基本平穩的前提下,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化解經濟中潛藏的風險,使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主要政策建議如下:
(一)加大力度推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
當前,少數省區GDP、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增速等變數負增長,與全國平均增速偏離較大,已陷入了典型的區域性經濟衰退。需要從全國産業結構和區域經濟佈局的高度,採取有效措施協助這些地區淘汰落後産能、建立充滿活力的市場機制、增強政府服務功能,大力推進這些區域的經濟結構調整,力爭早日結束區域性經濟衰退。
(二)在統一城鎮化發展的前提下,要因城而異,制定差別化的房地産調控政策
房地産市場區域分化嚴重,冷熱不均,已經産生了資源錯配,同時也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要著力推進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縮小區域性地區差距和城鄉差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産業發展帶動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引導人口流動,要因城而異,制定差別化的房地産調控政策,緩解房地産市場嚴重分化的局面,化解局部城市的潛在泡沫風險。
(三)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透明度
把握好經濟增長與債務增長的平衡,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既要把防範大規模失業風險作為經濟增長的底線,實事求是的評估經濟增長的需要與可能,提高社會政策托底能力,穩定中高速經濟增長預期;也要把防範債務危機作為債務增長的底線,加大政府債務“開正門”的力度,使地方政府隱性負債顯性化,提高債務透明度,降低債務成本,增強政府債務的可持續性。
(四)鞏固供給側改革成果
2016年PPI環比上升,同比跌幅縮窄,有利於改善中上游企業盈利狀況。但要防止落後産能死灰複燃。一是提高環保標準,堵住高污染産能重新開工的口子;二是加大企業合併、企業改革力度,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産能建設體制機制;三是做好轉崗再就業幫扶工作,提高落後産能的勞動力成本,阻斷落後産能勞動力走回頭路。
(五)加強國際合作,推動落實G20會議成果
國際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舊的國際治理模式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中國舉辦的G20會議已提出具有共識的國際合作框架。今後應繼續在國際産能合作、國際貨幣制度安排、外匯市場溝通與協調、國際投資談判、推進結構性改革、技術創新等領域深度合作,推動落實G20會議成果,為我國經濟發展拓展國際空間,創造好的國際經濟環境。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