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由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電子政務藍皮書: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2015~2016)》發佈會在京舉行。
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啟了新一輪行政體制改革,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明顯加快,激發了社會創新潛能,提高了政府服務效率。當前,隨著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為代表的資訊技術快速發展,世界各國正在積極依託網際網路深化新技術創新應用,以應對新一輪經濟變革帶來的挑戰。2016年,中國政府首次提出要大力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以網際網路思維促進資訊技術與政府管理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發展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新時期,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依託“網際網路+”開展政府管理創新,破解政府管理領域難點痛點堵點,這是各級政府需要大力推進的工作,更是電子政務管理者需要重點研究的命題。
依託“網際網路+”開展政府管理創新,有利於深化簡政放權改革,規範行政權力透明運作簡政放權改革是政府職能轉變的突破口,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釋放改革紅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手段。本屆政府成立以來,用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啃“硬骨頭”的決心,推動權力“瘦身”,促進政府效能“健身”,以取消下放審批事項推動簡政放權,以推行權責清單制度規範權力陽光透明運作,以規範審批行為強化全流程監管。減少行政審批事項1/3以上的承諾目標超額提前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正視存在的問題。行政審批“週期長”“蓋章多”“仲介多”“收費多”“材料多”等“沉疴”現象仍然存在。全國“放管服”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衡量簡政放權改革成效的“三個量化指標”,即企業申請開辦的時間、投資項目審批的時限、群眾辦事方便程度。眾多實踐證明,簡政放權改革成效落地,必須依託制度改革和資訊化的雙輪驅動,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對政務服務進行流程優化,通過權力公開、業務運作、監督防控與資訊化深度融合,強化決策、運作、監督、反饋等運作流程的剛性約束和網上公開,用數據編織權力鐵籠,讓權力行使處處留痕,褪去“神秘面紗”,盡處“陽光之下”。
依託“網際網路+”開展政府管理創新,有利於實施有效監管,促進形成社會共治格局轉變政府職能的核心要義,是要切實做好放管結合。市場監管能否到位,關係到改革的成敗。隨著簡政放權的深入實施,一方面,市場準入門檻大幅降低,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了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升了經濟社會創造力和運作效率。另一方面,隨著跨區域、跨行業經營的多元化市場格局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産業、新模式不斷出現,傳統經驗判斷和普遍撒網的監管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網際網路時代的監管需求。
實施有效監管,需要用改革的辦法、發展的思路、創新的舉措、資訊化的手段,不斷提升市場監管現代化水準。充分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在市場監管、聯動執法、信用約束、聯合懲戒等方面的作用,強化信用約束,強化部門協同,強化社會共治,推動跨地區、跨部門的政府資訊資源共用共用和互聯互通,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實時性的線上線下一體化市場監管體系,變人為監管為數據監管、事後監管為過程監管、單一監管為協同監管,真正做到公正監管、綜合監管、審慎監管,確保“管得好、管到位”,實現行業自律和社會共治,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依託“網際網路+”開展政府管理創新,有利於優化服務模式,構建高效便捷服務體系優化政務服務方式、提高服務供給能力、簡化政務服務流程、提升政務服務效率,是當前重大而現實的緊迫任務,更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內在要求。網際網路時代,服務不上網的政府很難稱之為服務型政府,網上服務水準低的政府也很難成為公眾和社會滿意的政府。
目前,政府的有效供給與社會公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網際網路環境日益開放,公眾需求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日益呈現多樣化特徵,必須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構建統一規範的線上線下有效融合的“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體系,整合對接跨地區跨部門的權力運作平臺,從制度和技術上整合相關政務服務,構建行政許可、公共服務、聯動監管、決策支撐、流程監控五位一體的政務服務格局,以流程優化精簡“長征途”,讓老百姓多跑“網路”,少跑“馬路”,減少各種“奇葩”證明。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的服務模式,實現各類服務事項預約、申報、辦理、查詢一體化全流程網上運作,促進精準放權、監管創新、服務優化的協同互動。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