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軒傳樹等:大選時刻,美國緣何“吹起社會主義風”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王曉博 | 時間: 2016-07-29 | 責編: 王曉博

軒傳樹等:大選時刻,美國緣何“吹起社會主義風”

在美國大選中,主張社會主義的桑德斯一時間風生水起,贏得一大批選民尤其是青年選民的關注與擁護。這種現象對一個長期被視為“社會主義例外”的國家來説,似乎有些“反常”。

今年美國大選有一道“風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主張社會主義的伯尼•桑德斯“橫空出世”,他在2月新罕布希爾州的初選中一度擊敗了政治豪門希拉裏•克林頓,爆出冷門。桑德斯因其不一樣的政治主張,贏得了一大批選民尤其是青年選民的關注與擁護。

不少人不禁要問:在一個長期被視為“社會主義例外”的國家、一個20多年前還宣稱“歷史終結于自由民主主義”的國家,為何有那麼多人贊成社會主義主張?是這位波蘭猶太后裔喚醒了美國民眾並將他們推向社會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火種一直就在那兒,桑德斯只是一個播火人?因桑德斯而出現的在資本主義美國“吹起社會主義風”的現象應如何看待?

“社會主義”主張為何受美選民歡迎

在美國政治生態中,長期以獨立身份參與政治活動、在總統初選前才投入民主黨陣營參與競選,自稱社會主義者的桑德斯,按理説,無論在媒體形象上還是在政治身份上都很難佔據優勢。但他就是實實在在地受到很多美國人的關注和支援。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金融危機加劇貧富分化,美國國內反資本主義情緒高漲。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為走出經濟滯漲,大力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這在給美國資本主義經濟運作注入新活力的同時,也造成了資本主義自身更加深刻的矛盾,最終演變成一場更加深刻的經濟危機。

為應對危機,奧巴馬政府在國會授權下對經濟進行干預,實施了包括最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對華爾街進行再監管、普惠醫保法案等一系列在當時輿論看來已經“社會主義化”了的措施,以恢復金融市場的有序運作和美國經濟的活力。但實際效果並不明顯。

美國要真正走出危機,需建立一種在國家和企業層面上的新的經濟治理模式,重新調整政府和企業的角色,使之有利於勞動人民。“佔領華爾街”運動便是這種變化的重要表現之一。人們也逐漸認識到,美國是世界歷史上最富有的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中貧富分化最嚴重的國家。原來自稱自由主義者的美國人開始擁抱社會主義,且人數與日俱增。2011年,皮尤調查顯示,30歲以下的美國人中有49%積極看待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積極評價的人有47%。2015年11月《紐約時報》民調顯示,56%民主黨人稱自己對社會主義持正面評價。

朝向社會主義的趨勢並非由桑德斯競選所引爆,他們已經在那裏。相反,是金融危機所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以及在“佔領華爾街”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民心、民意,為桑德斯以社會主義為名參加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並有所斬獲注入了動力。桑德斯的批判和主張也呼應了美國民眾的內心關切。他在競選演講中不斷用“運動、“革命”等話語來定位自己參選,迎合了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憤怒”“不信任”情緒,容易引起共鳴,並換來選票。

其次,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形勢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美國政治走向。

從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來看,社會主義運動與其説是受物質多寡影響,不如説同經濟危機所帶來的貧富差距拉大更為直接相關。換言之,當資本主義生産關係成為社會生産力發展的嚴重桎梏時,社會主義運動就會到來。這也是影響美國政治鐘擺走向的一個重要原因。

上世紀30年代富蘭克林•羅斯福推出的包括國家干預經濟、救濟窮人、加強社會保障等在內的一系列“新政”舉措,以及60年代林登•約翰遜施行的名為建造“偉大社會”的醫療保險計劃,就是為應對危機、縮小貧富差距。這些政策措施都曾被反對者貼上“社會主義”標簽,也確實給勞動人民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這些措施是在國內社會不滿和工人運動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頒布的,也是迫於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形勢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等外在壓力的結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整個西方政治鐘擺右轉,尤其是蘇東劇變後,世界社會主義進入低潮。現在,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機宣告新自由主義的破産,一些歐洲社會民主黨開始明確提出“重新左翼化”的鬥爭目標,日新月異發展的社會主義中國更是在經濟實力、制度規則和價值文化等各方面開始對世界産生吸引力。因此,在此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下,以民主黨身份參加總統競選的桑德斯高揚社會主義旗幟,主張以丹麥、瑞典為榜樣,循著羅斯福“新政”和約翰遜“偉大社會”思路對美國現有經濟、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更能得到一些選民的支援。

“社會主義風”會帶來美國政治走向重大變化嗎

當今美國社會主義之所以“意外”崛起,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社會主義風”能否帶來美國政治的重大變化呢?

首先,桑德斯的“社會主義”與其稱為社會主義,不如稱為改良主義。

桑德斯確實一直關注美國的經濟不平等和金權政治問題。2010年,他在參議院發表長達8個多小時的演講,以抗議共和、民主兩黨就富人減稅法案達成協定,並因此成名。在這次總統初選過程中,他直接以“民主社會主義”來表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但桑德斯始終主張的,是在現有的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兩黨政治壟斷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給予工人階級某種改善。他承認美國“選民並不缺乏發動政治革命”的意願,也認識到並利用了美國社會反資本主義情緒的發展,但他並非試圖依靠獨立自主、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及其政黨來改變美國的現實局面。他所謂的“社會主義”,不看委內瑞拉,也不看古巴等,而是要以丹麥、瑞典為典範,要從羅斯福“新政”中汲取靈感和力量,走一條與之相似的道路,重建福利主義國家。但無論是被其奉為典範的丹麥、瑞典,還是被其視為靈感之源的羅斯福“新政”,其所建立的福利制度都已在過去20多年裏被慢慢取消或風光不再了,現在實際奉行的是更為嚴厲的緊縮措施。

桑德斯只是美國社會開始向左轉背景下,相比如今已經共和黨化了的主流民主黨人更為激進的“新民主黨人”,是不公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秩序倒逼出來的改良主義者。他主張的“社會主義”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社會主義,而是歐洲“民主社會主義”與美國上個世紀羅斯福新政、約翰遜社會改革的混合物。

第二,桑德斯的社會主義很難由口號走向現實。

幾乎所有嚴肅的觀察家都相信,桑德斯當選總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主觀上,雖然社會主義傳統在美國一直存在,但社會主義思潮在美國並沒有多大的市場,美國人所關心的是貧富差距問題,是教育、醫療和福利的改善,而非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這樣的意識形態問題;客觀上,美國兩黨制的贏家通吃體制限制了第三黨勢力的崛起,桑德斯被迫放棄獨立候選人身份而投入民主黨陣營,這種“根不正苗不紅”的出身及其面向社會底層的競選風格和競選主張,會影響到民主黨內大佬及其背後金主對他的判斷,進而影響對他的支援和認同。美國大選其實既是民意和金錢的較量,也是運動和體制的博弈。桑德斯以社會主義之名點燃了美國底層民眾的希望之火,贏得了一定的民意,但在競選經費和黨內大佬支援上,相比民主黨內競爭對手希拉裏處於劣勢,而後者也會在面對美國普遍“憤怒”和“不信任”的社會情緒下,不斷調整選舉政策。

假設桑德斯當選總統,其執政後也恐難兌現自己的承諾。一是效倣丹麥、瑞典,用民主社會主義的方式來改善全民福利,需要雄厚財政支援,這在北歐這些小國也許行得通,但在美國如此體量的國家,能否行得通就成了一個問題。

二是在缺乏有組織的工人運動和直接挑戰資産階級統治根基的群眾鬥爭的情況下,很難對美國既有的政治經濟秩序“動手術刀”。此外,在西方政治體制下,任何總統、首相上臺後都要面對回饋利益集團的競選支援、國會的制衡、媒體輿論的制約等現實掣肘。美國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總後臺,“其私人壟斷資本控制國家政策和化解政府干預的能力堪稱一流”。因此,美國總統不能兌現承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如今一面在抨擊華爾街大資本的貪婪和美國經濟社會的不平等,一面反覆強調“現任總統奧巴馬已經做得非常好了”的桑德斯,即使上臺也難比奧巴馬走得更遠。充其量,只是在“政治革命”口號上更為激進,在追求“社會主義”主觀意願上,走得稍微遠一點。

第三,桑德斯的“社會主義”主張有其積極意義,美國社會主義的崛起將影響美國政治走向,也有利於改善世界社會主義輿論環境。

在初選中,桑德斯以社會主義為名獲得廣泛民意支援和強勁得票勢頭本身,已反映出美國資本主義內在矛盾不斷激化的現實。它説明,美國民眾開始對現狀不滿、對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失去信心,轉而對社會主義産生好感並寄予期望。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社會主義力量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可説是“對自1980年代裏根開始的自由主義政策的反擊”。即使結果上桑德斯可能未必勝出,他的民主社會主義競選主張也“打開了一些本來被邊緣化了的議題”,如如何縮小貧富差距、如何實現社會公平;他的競選過程也開啟了一次政治窗口,教育了人民,進而可能會在一定程度影響著美國未來總統及政府的政治走向。不管會否贏得總統選舉,只要危機還在,桑德斯所代表的力量和觀點就會繼續存在和發展。這種力量和觀點的持續存在,至少會促使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採取更為進步的立場,這對美國而言至少是朝公平正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小步。

美國的現實問題,不可能通過一次選舉就能解決。社會主義作為替代資本主義的一種嶄新的社會體系,也不可能寄希望於一位主張“民主社會主義”的總統候選人的當選而實現。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必然是需要主客觀條件的相互配合,需要基於特定政治經濟結構條件下的階級鬥爭一步步來完成的。

或許有人提出,美國歷史上似乎沒有過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實際並非如此。美國所特有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只能説明美國為什麼沒有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沒有其近鄰南美地區式的社會主義、沒有原本屬於其遠親的歐洲式社會主義,而不能簡單地得出美國社會主義例外論。美國歷史上,作為運動的社會主義並不成功,但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和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良運動卻一直存在。在改良過程中美國經濟社會得以發展,人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對社會主義的美好記憶和思想遺産。從這個角度看,社會主義傳統在美國歷史進程中是發揮著推動作用的,説“美國沒有社會主義”是不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國外社會主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來源:上海觀察網 2016年6月6日

文字:軒傳樹等 | 圖片: | 編輯: 馬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