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用新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發佈時間: 2016-06-13 09:26:38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程恩富 張國獻    責任編輯: 毅鷗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全面落實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議,對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作出了科學規劃,通篇貫穿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新理念和新舉措,是科學理念和價值理念的完美統一。

發展新理念是問題導向與戰略對策的結晶

發展新理念根源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立足於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依舊艱難曲折的戰略應對,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鮮明的現實感。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明顯放緩,科技競爭日益激烈。

新世紀新常態,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突出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資訊化深深地影響著世界和中國。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的衝擊持久而深遠,各國經濟結構深度調整,全面復蘇尚待時日;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政策取向持續分化;國際金融延宕起伏,國際貿易萎靡不振;新興經濟體面臨挑戰,困難和風險明顯加大;網際網路引發的科技革命強勁有力,新一輪業態升級乘勢而動;全球治理體系結構性調整,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漸趨均衡。國際環境複雜多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二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十二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中國共産黨緊緊依靠全國人民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驕人成就,但也面臨諸多挑戰。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原因在於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具體表現在: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對外貿易順差過大;高度依賴投資拉動,消費率偏低;高度依賴第二産業拉動,産業結構不合理;高度依賴資源消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面對全球經濟的大調整大變革,中國亟待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發展模式的創新、發展路徑的轉變、發展品質的提高。

三是社會矛盾遭遇多發,小康目標面臨新挑戰。

馬克思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於産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伴隨改革進入攻堅期,我國也進入了社會矛盾多發期,社會難點問題日益凸顯,社會階層收入差距明顯擴大,矛盾糾紛的對抗性時有出現;區域協同、城鄉一體、加速扶貧、改善“三農”事關重大;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任務艱巨,提質增效屬當務之急;資源約束日漸趨緊,環境惡化問題尚未根本扭轉;公共服務供給品質不高,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任重道遠。

    “十三五”規劃綱要充分彰顯發展新理念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發展理念既是發展格局的策略和原則,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支撐。

一是創新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是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重要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科技是核心,人才是支撐。要充分釋放創新潛力,有效激發創新活力,不斷提高創新能力。要突破創新瓶頸,破除創新壁壘,建構創新機制,營造創新環境,打造創新經濟。要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優化創新組織體系,提升創新基礎能力,實施創新工程,推動協同創新,瞄準國際前沿,實現創新型發展。

二是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要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著力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堅持協調發展,就是要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要堅持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全流域的協調協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均衡協調可持續。

三是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綠色發展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民生福祉的重要保證。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路徑,工業綠色化、環境美育化、觀念自然化、生態現代化、中國美麗化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靚色。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

四是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開放發展是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科學體現。要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與策略,不斷提高經濟開放的品質和效益。要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要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産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要大力促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合作,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五是共用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方針的客觀需要。共用共富是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讓發展更有溫度,讓幸福更有質感。實現發展基礎上的共用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産權和分配體制機制,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共同發展的主要經濟制度。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必須堅持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引導發展非公企業的職工持股和分享經濟。共用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成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過程,把人民幸福深深鐫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里程碑上。

五大發展新理念相得益彰、交相輝映,是“十三五”規劃綱要的靈魂,引領中國新的經濟社會變革,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發展新理念豐富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

發展理念是戰略性思維,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昇華。

一是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指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正確把握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它是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更高水準的供需平衡。踐行“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發展理念是嚮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抓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諸多利益主體,必須有科學的改革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動指導,這與西方供給學派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有天壤之別。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嶄新篇章。科學理念飽含時代性,更具劃時代精神特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形成了以中國夢為目標、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為關鍵、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的治國理政新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經濟發展新理念植根于中華大地,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體現社會主義本質,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是治國理政的新內容,是關於“硬道理”“第一要務”的新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書寫著新篇章。

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科學揭示。發展新理念深刻揭示了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潮流、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律,是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思想結晶,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效能。它抓住了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主脈,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特點新規律,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指針。新的發展理念點透了世界上成功和成熟的經驗,厘清了未來中國的發展思路,代表了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是我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發展方向的科學揭示、發展道路的開拓創新,超越了西方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視野,豐富了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現代化理論。

總而言之,發展新理念的邏輯起點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內涵實質是科學發展,目標導向是厚植發展優勢,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並長期堅持的重要遵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深厚根基、開闢了寬闊道路。

評 論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