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人大國發院宏觀經濟論壇:構建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和社會安全網

發佈時間: 2016-03-30 10:52:36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毅歐    責任編輯: 毅鷗

 3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專題報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及實施路徑”發佈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匯賢大廈C座800會議室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郭傑代表人大國發院宏觀經濟論壇團隊發表主題報告。

報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第一,我國的供給側調整首要是在全球大環境中對各經濟體分別對待;第二,將人民幣建設成為新興市場國家的區域性貨幣,通過獲取鑄幣稅降低企業成本;第三,以提高國內産品標準為手段,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加大存量改革;第四,在要素成本上升的大環境中,規模經濟、範圍經濟和創新是未來降低企業成本的三大動力;第五,以製造高端化為主要著力點,提升産業結構,帶動服務業發展;第六,有序廢止審批權,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簡政放權;第七,利用城鄉收入差,通過新産業帶動新型城鎮化發展;第八,區域再平衡提供了巨大的結構調整空間和動力,需要以新産業積極融入國際價值鏈。

    為了有效地推進上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在政策制定和實施中,需要注意四個著力點:第一,為了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上需要有選擇性的主動加杠桿;其次,發揮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産業政策定位於市場失靈;再次,政策要與市場激勵相容;最後,著力構建宏觀經濟自動穩定器和社會安全網。

    最後,報告對“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任務,就它們性質、成因以及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討。

    第一,去庫存。針對房地産庫存的結構性特徵,報告建議,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方式在農村建立合作養老機構,實現以地養老,為進城農民工在城市購房分憂解難,提升農民工的購房意願,促進有效需求的形成;在三四線城市通過推行房地産投資信託基金方式,以金融手段化解房地産空間錯配;一二線城市結合棚戶區改造加大房地産供給;適當延長土地開發時間限制等,允許三四線城市開發商自我調整供給速度;從中長期來看,需要加大中西部城市群建設力度,吸引人口集聚,活躍市場。

    第二,高杠桿。針對高杠桿的主要成因,報告建議從取消金融規模管制,以構建基準利率為突破口加快利率市場化,以金融大部制為切入點推進宏觀審慎管理,適時加快註冊制改革,與化解産能過剩聯動,通過央行、政府和居民加杠桿為企業去杠桿創造條件等方面切入。

    第三,去産能。基於對去産能可能面臨的困局及風險的分析,相關的政策思考有:在推進和落實去産能工作中需要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要高度警惕地方政府對推進去産能工作和處置僵屍企業方面的內生性惰性以及不作為的行為動機;構建市場和政府職能有機平衡的債務處理與風險防範化解機制;構建市場和政府職能有機融合的職工就業安置機制,紮實做好利用中央財政資金在推進“去産能”工作中的引導和兜底兩大核心工作,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機制,特別要重視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

    第四,降成本。主要的對策有:推進與經濟發展階段和市場化改革目標相容共生的政府行政體制;推進稅收改革和收費機制完善;降低中國實體經濟勞動力的相對成本;全面推進金融體系的大改革;推進能源價格體制改革;打破激發地方政府發展産業的無序競爭體制,推進産業物流業整合和道路通行機制改革。

   第五,補短板。報告認為就産業角度來説,造成短板存在的最核心因素在於全社會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內生性的自主創新機制難以形成。對應的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有:適當強化類別化的智慧財産權保護機制和專利制度,通過制度創新形成有利於各經濟行為主體創新活動的制度環境,掃除困擾産學研合作機制構建的制度性制約因素;進一步清晰政府與企業的邊界,剷除官商共謀的土壤,完善市場機制,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微觀主體自主創新的動力;全面改革既有的傳統産業扶持政策以及各級政府普遍實施的創新補貼獎勵政策,緊密依靠政府對激勵創新有效制度的全面創新和重新設計,形成政府對促進微觀經濟部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正向激勵機制;調整中國當前的對外貿易政策,構建中國主導的區域價值鏈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體系,通過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形成有利於促進中國創新能力提升的外部環境。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