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人大國發院宏觀經濟論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

發佈時間: 2016-03-30 10:48:08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毅歐    責任編輯: 毅鷗

 3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專題報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及實施路徑”發佈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匯賢大廈C座800會議室舉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郭傑代表人大國發院宏觀經濟論壇團隊發表主題報告。

 首先,報告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濟學基礎就是供給經濟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手段就是減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集中力量擴大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於供給管理”“産業結構高級化就是提升服務業佔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以自由市場作為經濟治理模式”等六大誤區進行厘清、解讀和糾正。

    報告在厘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理解和操作上容易産生的一些誤區的基礎上,系統地梳理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第一,生産關係必須適應生産力性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邏輯起點。原因在於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暴露出諸多問題表明生産關係與生産力已經不大適應,兩者之間甚至存在著較大的矛盾;同時,新常態對生産力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倒逼著生産關係的改革。第二,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轉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步入新常態,供給與需求的矛盾中,供給側又一次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因為:從需求側及需求管理的角度來看,需求在解決矛盾中的動力逐漸減弱;同時,傳統的粗放式供給模式後繼乏力,急需新的突破。第三。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是供給側的重要結點。具體表現在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大、收入結構嚴重惡化、區域空間結構不合理等四個方面。第四,解決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的根本途徑在於改革。當前生産關係存在市場與政府的界限不清晰、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間關係和財政體制、國有企業和行政性壟斷、社會保障供給不足、公共資源廉價使用模式、宏觀調控框架與經濟結構矛盾等問題,這些問題為改革指明瞭方向。

    基於以上分析,報告得出結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思維和戰略舉措,其理論基礎既不是供給學派,也不是結構主義,更不是新自由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和方法論在新常態下的具體運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創新,它標誌著我國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戰略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其目的是通過改革生産關係,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創造條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更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此基礎上,報告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要遵循的五個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原則;從增量改革向存量改革過渡;將化解産能過剩和創造新供給的指揮權還給市場,政府不要劃定領域,指定任務,需要的是退出干預;在國內國外兩個大局中,先以國內改革,逐步放開,防止迅猛的大開放;適度擴大財政赤字,穩定總需求,以市場機制培育新興産業。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