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和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專題報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及實施路徑”發佈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匯賢大廈C座800會議室舉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曉晶就供給側結構性管理提出三點看法。
第一、新常態,五大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應該置於統一框架下研究。新常態是根本性的統領性的最基本的概念,五大發展理念是為如何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發展提供的指導思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實現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在新常態下實現新的發展模式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新常態和五大發展理念的統領性更大,更深一步,從時間段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的時間相對較短,新常態和五大發展理念的時間更長。
第二,供給側重要並不意味著改革和調整結構不重要,供給側重在確定改革的方面,西方經濟學中供給側定義為提供商品和勞務的生産者,但是供給側,更重要的是政府,政府是最重要的提供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府能供給最重要的東西,例如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創新環境、産業政策以及宏觀穩定。重視供給的同時不能忽略需求,提供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政府供給可以擴大,例如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話語權。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應局限于生産方或生産函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超越生産函數的。
第三,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直接相關的是去杠桿的問題。去杠桿包括兩個方面內容:
一、去杠桿是局部去杠桿,不是社會總體去杠桿,主要是去企業的杠桿,企業的杠桿率很高,差不多是美國的兩倍,因此要去杠桿。企業資産負債率呈下降趨勢,但企業杠桿率依舊很高。我國是非金融企業在整個經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非金融企業佔的位置就不高,因此我國的杠桿率高。二,去杠桿的同時要穩定需求,因此在部分領域還需要加杠桿。杠桿率不上升就無法有效地刺激需求,與去杠桿相關的是轉移杠桿,去年轉移杠桿刺激股市,今年轉移杠桿刺激房市。轉移杠桿存在的問題是第一轉化效率,在轉換過程中杠桿轉化不是百分之百有效率的,即政府部門加的杠桿率會減掉去的杠桿率,杠桿率總體還是上升的。
目前中國討論的問題,一定要結合具體的事實進行分析,千萬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去杠桿一概而論。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否意味著整個經濟政策的核心是由央行轉到發改委和財政部的觀點,張曉晶表示觀點可能是存在混淆問題,首先,供給和需求不是完全對立的在供給層面的結構性改革裏,發改委、央行包括財政部本質都是政府部門,都能供給很多東西,央行除了能供給貨幣之外,還能供給與金融治理相關的東西。其次,發改委不是完全屬於供給層面,發改委儲備的很多投資項目是以拉動需求為目標的,它既是供給也是需求,投資是可以為未來例如競爭能力的提高或者創新能力的提高供給的東西,同時它也形成投資需求。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存在央行調控還是發改委調控之間的重要性的轉換,宏觀調控是三架馬車,三架馬車裏是發改委帶動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化。最後,政府能提供的就是善治,只發行貨幣或者只提供財政補助的話是不夠的,政府需要提高治理能力。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