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邊慧敏:高校人才改革與吸引人才舉措

發佈時間: 2016-01-25 11:56:08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邊慧敏    責任編輯: 戴麗麗

2016年1月17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西南財經大學發展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國人才50人圓桌論壇”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行。西華大學黨委書記、西南財經大學原副校長邊慧敏出席論壇,並參加“如何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圓桌討論。她主要介紹了西南財經大學引進和留住人才的創新舉措。

以下是她的發言記錄:

今天來到這裡很高興,在座有我很敬仰的專家,在人才方面的領軍人物,也有很久沒見面的同行。我過去做人才方面的專業研究,現在走到了實踐。十年前我在南開大學人力資源年會上,接到學校書記打的電話,説讓我到學校當組織人事部長,我還不願意,覺得做學術更好,但是理論就要應用於實踐,後來在西南財經大學做了實踐。

這個專題是講人才制度的優越性,真的很有體會。西南財大這十年就是靠人才制度,十年前和十年後真的不能同日而語。15年3月份我去了四川省西華大學做書記,也是因為做人才改革,省委組織部長説希望把你這種改革擴大到其他高校,也為省屬高校做點貢獻,這樣去了西華大學。

高校人才改革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包括四川省有教育部的高校四所,其餘有100來所。省屬高校和教育部高校在若干年前改革開放之前,差距不大,現在差距慢慢越來越大,全國都是這樣的。這裡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國家資源支援給教育部部屬院校多一些,地方院校少,但是很重要的就是用人自主。我這些年改革很有體會,教育部學校基本上是用人自主權給你,省屬高校差別很大,對高校管理基本跟事業單位一樣,差別就出來了,這個差別的拉大是因為人才制度。去年四川省省委組織部對高校人才隊伍建設做了調查,對四川省屬高校和教育部高校做了全面調查,那時候還沒有去西華大學,更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説到這個題目真的很有體會。

為什麼要改革?西南財大還是老學校,38年抗戰遷到成都,因為國家那時候對經濟不重視的種種原因,西南財大在後來發展就不是那麼好。2000年進了教育部後有危機感,覺得在教育部學校裏差距很大。要發展就要改革,首先就是要打破地方,能進不能退的現象。西部引進人才比較困難,就要有超常規的舉措。

成都比較悠閒,人很容易被同化,哪怕名牌大學去的,按照老體制人很容易安於平庸了。這些情況下學校就要做一個很大膽的改革,當時讓我做這個改革。我們在2005年的時候做了一個方案,傳統的體制一刀切,全部從十年前是新體制了,教師就是聯席制,管理人員就是聘用制,十年前這個舉動還是挺大的,整個編制對現在來講都不存在了。當時我接受這個重任,去了馬上做方案實施,做了十年下來感觸真的很深。

硬條件、資源準備是有的,硬條件總的好辦,軟環境建設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強化共識、促進認識,整個學校大範圍講危機、講發展,大家首先形成共識,然後就做改革。

我們在06年1月1號開始全面實行聯席制加聘用制,按照合同簽協議,三年一個聘期,完成不了任務就走人,兩個三年制後就可以任長期教職。十年做下來應該説是做到了,裏邊有很多的方式。

人才引進與培養

除了這個之外,同時有硬性引進和柔性引進,15個學院裏11個院長是海歸院長,引進了一大批學術帶頭人,主要是國外的,國內也有,包括今天的王輝耀院長。當時成立了發展研究院,聘的是教育部經濟學部召集人李曉西,後來王輝耀院長接替李老師任院長,我們當時做了四個特區,方式有很多。

最後,我們做了這些年之後,引進的海歸人才、海歸的模式在全國高校經管類是最多的,太大牌的全職引進不來的,柔性引進起了很好作用。在十年間總共引進管理人員和教師一千多人,對學校各個方面發展起了非常好的作用,教學、科研各個方面全方位提升,比如科研,數千倍的增長,我們有很多數據顯示。而且我們也做了一些智庫,在全國非常有影響,包括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院長是海歸院長,在中國、在世界影響力都很大。

我們的人才培養,專門做了幾種方式,有全英文教學的,把國外優質教育,包括培養模式引進來,專門也有全英文班。現在這種做法在全國很多大學已經在做了,而且畢業生的百分之六七十進的都是一流學校,包括哈佛、耶魯、康橋、普林斯頓。各個方面變化都非常大,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這些方面,我們有很多的經驗,當然也有一些教訓,但是總體來講應該是非常非常成功的。西南財大整個上下範圍,我們引進來的人,包括柔性引進和全職引進,帶動過去的人才大家一起交融發展,都發展得非常好。金融學院的院長也是引進過來的,他就是剛畢業不久的博士,十年時間成長為首批萬人計劃,領軍人物帶動培養了一大批人,整個師資隊伍的素質和人才培養的品質都上升了很多。

用待遇、情感、事業留住人才

現在高層次的人才大家都提到市場化的問題,如果待遇明顯低於市場是留不住的,對人才就是客觀的評價。待遇,比如海歸人才引進,我們協議工資制,每個專業不一樣,完全是市場化,同樣的經濟類,會計、金融、經濟學都不一樣,收入待遇是市場化的問題,你要有市場競爭力。

同時,事業發展的問題。在06年我們專門成立了教職工心理健康與人力資源開發中心,這個中心更重要是做的職業生涯規劃。我們對教職工都要做,但是對人才尤其是關注,比如他們的職業發展,我們三年一次,三年過了再做三年,從他的職業發展關心他,待遇留住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軟環境,整個氛圍也很重要。我們真正想走的不多,偶爾有走的,但是又回來了。有一個例子,美國波士頓學院過來的非常有才華的海歸,福建人,來了四年,對四川氣候、吃的東西不太適應,就到另一所大學了。走的時候跟我談,我説沒關係,根據你自己的情況,但是你記住,西南財大的大門永遠向你敞開。他去了幾個月給我發郵件,説他覺得其他不錯,但是氛圍不好,想回來。我説可以,你跟那邊談一下,當時就説有一個賠償機制,你跟我簽三年協議,提前走,提早一個月兩萬,提前20多個月給幾十萬。我説這看你自己,按道理這種要上法院告是不成立的,從學校來講也不願意弄到那個地步。他這一年經常回來,跟這邊聯合做研究,兩年半的時候就跟我講,我們先草簽這個協議,拿給所在大學看,滿三年他又回來了。

留住人才的硬條件該給一定要給,軟環境和事業發展方面,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業留人,軟環境就包括情感。

我們現在陸陸續續還是有一些人才被挖走,總體來講還好。我們現在人才成長起來很多了,尤其是年輕人,因為年輕人出去也是好事情,對西南財大影響力也很大。

怎麼“走人”。我們是聯席制,進來就不是傳統的體制了,就是簽協議,三年,我們也有任務要求。如果沒有完成任務的,差一點點的我們可以給你降薪,但是基本要求沒達到三年要走人,因為協議簽好了的。體制幫助我們,如果按傳統的體制是沒法走人的,所以從十年前我們就一刀斷了,沒有那種體制了,不想要的,或者達不到要求的,大家簽了協議的,通過協議,包括律師各個方面按程式做好。當時開始設計這個制度的時候領導問我,最後走人你自己有沒有想法。走多少人,四分之一是不能超過的,25%就怕不穩定了。但是基本上我們沒有超過20%,大概就是15%左右,這幾年進來1000多人,走了可能就是15%。大家很自然就習慣了,傳統老體制是沒辦法的。

(本文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中國人才50人圓桌論壇”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