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權威專家解讀“供給側改革”內涵和路徑

發佈時間: 2015-11-26 15:59:34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 馬常艷    責任編輯: 戴麗麗

“供給側改革”最近成為高頻詞彙。習近平總書記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李克強總理17日在主持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時再次強調,要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産業邁向中高端。那麼,“供給側”的含義是什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內容有哪些?需要著重解決哪些問題?

思路轉變早有端倪

在此之前,從供給側入手的結構性改革思路端倪已現。中央財辦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鶴10月到廣東考察時強調,要大力推進市場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視供給側調整,加快淘汰僵屍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産能。

時間再往前推,去年4月1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著力增加有效供給”,新的表述隨即引發關注。

這種思路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建議》提出,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分析認為,高層對供給側改革頻頻表態,表明官方經濟學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轉變為供給、需求“兩手抓”,甚至將把更多筆墨用於供給管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條主線,是中國經濟下一步長期穩定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建議》通篇體現了更加注重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的思想,而經濟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的任務,在工作方針上要堅持“持久戰”,在戰術上要打好“殲滅戰”,而且必須馬上行動起來。

在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看來,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平穩較快增長,新的動力機制之一就是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和創新,對實現“十三五”規劃藍圖至關重要。

供給側改革核心為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時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將處在一個突出位置上,將為中國經濟未來的行穩致遠、健康活力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前,首先要清楚其內涵和核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劉世錦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國各方面的要素生産力。現階段,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力度上,引導過剩産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準,價格企穩,企業盈利能力恢復,才能實現轉型再平衡。  

在徐林眼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等。這有利於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品質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作為“新供給學派研究小組”的代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早在2013年就提出,中國未來改革的核心應從供給側入手。賈康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強調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宏觀調控。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建議》有別於以往刺激需求端,回到增長本源創新,強調製度供給,構建發展新體制,以期通過供給端發力破除增長困境,釋放增長紅利。

“所謂供給側改革是指發生在投入側而非産出側的改革”,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供給側改革最終還是要落到結構改革上,結構改革最原始的意義就是通過比例的調整,實現改善效率的目的。

供給改革從何處入手

好的改革思路若要變革現實,離不開政策的落地。正如劉世錦所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的部署已經有了,關鍵就是把文件變成實踐,要具體落到實處。中國未來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從何處入手,成為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劉世錦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在減産能方面切實加大力度,並且取得實質性進展。工業企業盈利負增長已經持續一年多時間,如果這種局面再繼續拖下去,不僅企業經營困難加大,而且金融、財政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加大或者凸顯。解決這種局面的關鍵,就是在減産能方面有實際性的操作。此外,劉世錦建議,進一步放寬準入,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加快城鄉之間土地、資金、人員等要素的流動,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創新的環境;進一步加快産業的轉型升級等。

賈康認為,需更注重以中長期的高品質制度供給統領全局的創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調控為主的凱恩斯主義模式,在優化供給側環境機制中,強調以高效的制度供給和開放的市場空間,激發微觀主體創新、創業、創造的潛能,構建、塑造和強化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賈康建議,立即調整人口政策,從控制人口數量轉向優化實施人力資本戰略;積極審慎推動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土地流轉制度;全面實施金融改革,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援實體經濟;切實改革,為企業經營創業活動“鬆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大力實施教育改革和創新驅動戰略,培育高水準人才有效建設創新型國家。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早在2012年就提出從需求側管理轉向供給側管理。周天勇告訴中國經濟網記者,此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應強調五個“關鍵”:一是要技術創新,提高效率,特別是在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下;二要通過改革一系列低效率、阻礙社會活力與發展的體制,來推動經濟增長;第三就是增加人口供給。如果光有技術供給沒有人口供給來平衡,可能導致過剩更嚴重;第四要通過減稅減費,促進製造業的發展。此外,還要解決高利貸問題。現在整個國民經濟已經高利貸化,民營企業的借貸成本很高,解決這個問題很有必要。

周天勇強調,現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增加人口的供給。人口供給的經濟學含義,首先是增加消費需求,使整個需求環境得到改善。此外,從長遠看,勞動力供給的增加,不僅能推動經濟發展,還可以增加繳納社會養老金的基數,對於彌補養老金缺口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20年後可能迎來新一波增長。

評 論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