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十三五規劃下的“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建設

發佈時間: 2015-11-11 15:36:53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趙磊 梁海明    責任編輯: 戴麗麗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趙磊、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梁海明

近日公佈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中,提出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對此,本文建議在“十三五”規劃框架下,結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的決議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具體要求,在條件成熟的産業園區、自貿區基礎上,創建“一帶一路”智慧園區,以此進一步推動創新産業的發展和企業的“走出去”、“走進去”和“走上去”戰略,唯有聚智,才能聚焦。

當前各地的産業園區,大多存在發展戰略不清晰、規劃不合理、産業結構趨同、同質化競爭激烈、創新能力不足和産業化水準有待加強等問題。而且,中央政府對自貿區未來的建設,日前也提出了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逐步構築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以建設高水準自由貿易區的新要求。

在此背景之下,無論是在原有的自貿區,還是在産業園區基礎上創建“一帶一路”智慧園區,並非是為疊床架屋,再新設園區,而是要推動當前的産業園區轉型升級,使之更加市場化、智慧化,以及進一步綜合運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兩種資源來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以符合“一帶一路”建設的要求,為實現“十三五”時期的各項發展目標而服務。

因此,“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就是中國深度全球化以及互聯互通的試驗田,是打通己學和彼學的關鍵。在實踐中,要創建這一園區,應至少包括政府、企業、智庫和媒體這四大主體,使之在園區內有機結合,達至聚智、聚新和聚金的效應,為“一帶一路”的科學決策提供有效建議、為該戰略的真正落地提供寶貴經驗。

在聚智方面,地方政府應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提供扶持與便利化政策,吸納大量新型智庫以及國內外知名智庫前來進駐。此舉目的之一是,可為地方政府發展提供眾多人才支援,秉持“不求所有,但有所用”的人才觀,以充分發揮中國人才紅利。在當今國際競爭的大格局中,人才的地位極其關鍵與微妙。筆者在調研中發現,之前很多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項目、企業、資金落地,而現在有遠見的政府官員開始全力吸引人才、研究中心、孵化基地落戶,這是顯著的進步。此外,人才具有聯動效應,可協助吸引他地的資源和資金流入,繼而充分加以整合,打造活躍的人才流、資金流。

在智慧園區內,要推動國內外智庫加強“一帶一路”的科研合作,共建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産業合作中心,新産品孵化中心等,促進知識精英充分交流,合作開展重大“一帶一路”的學術與科技攻關,共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此外,智慧園區也是會展經濟以及生産性服務業的載體,在資訊以及培訓等方面發揮作用。智慧園區建設有利於為國家高端智庫建設提供試點平臺,以“一帶一路”的政策研究諮詢為主攻方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中國企業國際化以及制度性話語權打造為方向,開展“一帶一路”的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並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

對中國而言,目前最缺乏的不是資金和項目,而是人才和思想。“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建設要首先實現人才與思想的互聯互通,要遵循決策諮詢規律,要重視智庫研究成果的應用轉化,要推動專家去尋找並醫治制約中國跨越式發展的諸多“痛點”,同時讓專家成為該戰略的“蒲公英”,把好的中國城市和企業案例傳播出去、與世界分享,同時讓專家成為中國城市和企業進步的“眼睛”。

此舉目的之二,是為地方極欲“走出去”的企業提供智力支援和服務。參考歐美、港澳臺企業過去海外投資的經驗和教訓,企業“走出去”需要思路先行,“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只有聚合了大量有關金融專家、經濟專家、國別研究專家、諮詢專家、律師、會計師、國際媒體公關等新型智庫專家,才能有針對性地為企業經營者帶來系統的、綜合的東道國的政策、文化、法律、人文和投資環境、投資風險等各種海外投資的指引和服務,此舉不但可提高企業貨物貿易開放水準,更可提高企業“走出去”的成功率。

舉例來説,2015年8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蒙古國展開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此次訪問不僅是中國國家元首11年來首次出訪蒙古,並且,中蒙雙方簽署了金額高達300億美元的30多項合作協定,並同意研究在中國二連浩特-蒙古國扎門烏德等地建立跨境經濟合作區,這也讓中蒙邊境沿邊城市發展面臨新的機遇。

蒙古是北線“草原絲綢之路”的突破口,也是增長極。為此,內蒙古的相關城市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突出自身特點:建設智庫産業有前瞻性。已有專家建議,將二連浩特等沿邊城市建設成為中蒙俄國際智庫産業的集中地,為各國提供人才、智力支撐。目前,中國和蒙古有一些口岸,如二連浩特、滿洲裏等,但是這些口岸與國內對接東南亞、中亞的口岸相比,並不是非常活躍。資料顯示,二連浩特(中蒙俄)智庫産業示範區在2013年9月10日正式啟動。該示範區的建設主要由國內知名智庫機構中國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與二連浩特政府發起和推動,目的之一就是為中蒙、中俄等國的經貿合作搭建更加廣闊、務實的交流對接平臺。

在筆者看來,二連浩特屬於生態脆弱地區,如果按傳統邊貿模式發展,可能對城市産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但是二連浩特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它地處邊界,又離北京很近,具有交通優勢,它非常有利於整合北京的人才、智力資源。智庫産業是非常合適的切入點,目前的二連浩特(中蒙俄)智庫産業區還可進一步整合,把日本、南韓東北亞智庫等都引入到産業區,吸引人才、銷售智慧。

在聚新方面,地方政府應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為未來將要制定和實施的《境外投資法》、制定及實施中國標準“走出去”工作專項規劃,以及推進和國際間的産能合作、規則合作、經濟技術合作,探索出一條新的、更方便實施的以及可複製、可推廣的具體路徑。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當前率先走出去的産業大都比較“重”,如高鐵、核電、航太科技和基建等。港口、運河、大壩……這些項目投資大、週期長、風險大,我們再怎麼低調,被人都會高調看待,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戰略意圖,所以警惕性上升。例如,瓜達爾港、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俄西線天然氣管道項目、尼加拉瓜運河等,總讓人感到這些項目背後的動機不一般。因此,目前中國“走出去”的“一帶一路”項目不夠“輕盈”。此外,從全球跨國企業的歷史經驗來看,這類“重”的項目要取得突破乃至落地生根,殊為不易。這是由於企業除了需要具備區位優勢,還必需具備體系優勢,這對於中國目前大多數較為年輕和海外經驗不足的企業來説,它們可謂較難承受之“重”。對更多期望在“一帶一路”下尋找機遇的中小企業而言,這樣的側重更是“重”不可攀,有些企業甚至産生該戰略倡議與己無關的想法,對其漸失興趣。

對此,地方政府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除了繼續鼓勵原有的産業發展之外,可考慮扶持新項目特別是“輕資産項目”的發展,更多吸引諸如動漫影視、美食文化、中醫藥、現代農業、中華民俗和日用品等相對比較“輕”的産業在智慧園區落地生根。然後,通過智慧園區“四大主體”的資源整合,以及放寬投資準入,引進國內外創投基金投資與影視、美食、中醫藥等相關的産品,以進一步活絡相關産業在國內的發展經脈,及探索制定相關産業的標準化體系,在整合資源、轉化資源以及國際化、標準化方面發力,探索商業模式創新,進一步推動這相關産業拓展全球市場,以此拉動中國其他“輕資産項目”走向國際市場,走進沿線國家老百姓的工作與生活之中。

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要儘快編制與完善“輕資産”名單,由於這些“輕資産”項目負擔不重、門檻較低,能吸引更多中小企的參與,激發創新創業活力,能夠以“輕”帶“重”。同時,要在該園區內進一步規範對外投資的主體、程式和權責,以及探索企業海外投資單一部門備案制的可能性,可為未來的《境外投資法》制定和實施提供新思路,也有利於中國的産業標準、技術標準和商品標準等的“軟聯通”在海外推廣應用,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另一方面,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探索創新企業失敗後的善後機制和退場機制,以此完善“一帶一路”的容錯機制,健全政策體系。環顧全球,無論是科研創新,還是創立創新企業,往往遭遇各類難題,失敗多成功少。如果任憑科研創新者、創業失敗者自生自滅,不但有損創新、創業氛圍,也不利營造有利於創業産業發展的良好商業氛圍。而且,一個創新理念、一件創新産品即使在全國暫時被認定“失敗”,也未必意味在全球範圍內都不被接受、被認定是“失敗”。為此,要打造中國城市以及中國企業落實“一帶一路”項目的案例庫,在知識與經驗上精敲細打,有利於減少商海的血腥博弈。

因此,地方政府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內,可考慮創立失敗創新企業的善後乃至退場機制,在公司解散、銀行欠款、租稅負擔、員工遣散和破産清算等方面提供援助和保障,也可以通過新型智庫各專家學者的國際資源和人脈,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和出售相關有潛力的創新理念和産品,以減少創新、創業者的後顧之憂,並讓失敗者未來可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以進一步繁榮創新産業。

唯有活躍才能聚新,要積極發揮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積極性,“春江水暖鴨先知”,他們的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激發他們的敏銳性和主動性,在他們在智慧園區內進行充分的思維碰撞,讓專家的知識以最便捷的方式成為企業財富和經濟活力。

在聚金方面,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融資渠道少已成為大多數企業“走出去”的一個掣肘,銀行本身也面臨融資成本高、匯率波動頻繁等風險因素。面對兩難局面,條件成熟的地方政府,可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之內考慮金融創新,嘗試讓企業自身創新融資渠道,例如允許企業在規定、可控的範圍內,在境外通過發行債券直接融資,允許企業以海外項目本身權益做為擔保,允許企業開展自由結算試點及通過商業銀行結算國內外資金等方式,支援企業的對外投融資。

並且,對於一些金融發達,在政策方面能“先行先試”的地方,可考慮在“一帶一路”智慧園區之內組建新型上市交易平臺。在該交易平臺的規則、制度和技術等設置上進行創新,採取當今國際上有利於創業企業上市的條款,一方面有助吸引大批創新企業前往上市融資,從而有足夠資金擴大創新産業規劃和進行海外擴展。另一方面,該上市交易平臺也可創造條件,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企業前來上市,以此深化沿線各國商界同中國的金融交流和經濟聯繫,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中國進行充分的以及高水準的互聯互通。

早在2015年初,筆者就提出,“一帶一路”不宜過快、過急,沒有時間終點,但有時間節點。要適時推動“一帶一路”落地,特別是要在智力支援上下功夫。海南的發展離不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上海的發展離不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這些省份的淡定與遠見是因為他們有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援。建議整合全國人才資源在南方省份建立海上絲路研究院,在西北省份建立陸上絲路研究院,同時配套建立智庫産業園區,提供中國企業走出去所急需的資訊交互、項目對接、風控管理等服務。

簡而言之,“一帶一路”智慧園區的提出,主要是整合國內外存在的眾多“碎片化”的優質資源,讓政府、企業、智庫以及媒體能夠在這裡聚智,為中國企業國際化“把脈”,並通過集體會診以及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讓市場與資本的力量得到最優質的聚合。

“一帶一路”智慧園區的建立,對於構建開放型經濟以及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一園區的建立完全符合“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創新、協調和共用的發展理念,不但可以促進産業園區轉型升級,推動高水準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還可推進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是“十三五”規劃背景之下,促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向前的一個創新性的、可操作的思路。一句話,“一帶一路”對於全體中國人而言,不僅要産業升級、市場擴容,更要思路升級,“有思路才有絲路”,不僅要輸出中國産品、中國經驗,更要分享“中國智慧”。

評 論

中國網